全国党建网站联盟

包头市东河区:“板凳会”上话发展 基层宣讲润民心

创建时间:
2025-09-12 15:59:46
来源:
北疆先锋网

“以前总觉得政策文件离自己远,现在坐这儿听社区干部用大白话一讲,连咱养老金上调多少、医保报销咋算都清清楚楚,心里头亮堂得很!”居民李阿姨在小区凉亭的“饭后时光板凳会”上发出的感慨,正是回民街道黄土渠社区政策宣讲工作的生动注脚。

自“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群众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黄土渠社区瞄准“饭后时光”这一居民最闲暇的时段,将政策宣讲从封闭的会议室搬到老年幸福食堂、小区凉亭、楼前空地。不设主席台、不摆发言稿,居民们揣着小马扎随意围坐。社区网格员与志愿者身兼双职,既是把政策讲活的“宣传员”,也是把民心焐热的“贴心人”。

搭好“板凳会”,让党的惠民政策“有人讲、讲得清”。社区坚持“群众需要什么就讲什么”的原则,组建起由社区干部、党员志愿者、退休教师组成的“百姓宣讲团”。宣讲前通过入户走访、微信群接龙等方式,精准收集居民最关心的养老医疗、就业创业、子女教育等政策需求,把“大政策”拆解成“小故事”,将“书面语”转化为“家常话”。在讲解“居家养老服务补贴”政策时,宣讲员结合社区内独居老人申请补贴、享受上门护理的真实案例,详细说明申请条件、办理流程和补贴标准;解读教育政策时,退休教师王老师主动分享自己扎根教育行业30年,见证国家教育政策从“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到“双减”政策的演变。这种身边人讲身边事的方式,让党的政策在拉家常中直抵人心。

建好“板凳会”,让党的惠民政策“听得懂、入人心”。为切实发挥“双报到、双服务、双报告”作用,社区创新构建板凳会政策宣讲平台,通过专业力量+鲜活形式双轮驱动,让政策解读既接天线又接地气。市场监管所工作人员以“买菜缺斤少两怎么办”为切入点,生动讲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社区医生结合季节病防治,现场演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等医保服务流程;老党员李大叔用自己“申请公租房”的真实经历,讲解住房保障政策;在“垃圾分类”政策宣讲中,孩子们化身“小小宣传员”,用儿歌、情景剧的形式,带动全家参与环保实践。同时在宣讲过程中设置“你问我答”环节,让居民们有疑问随时提、有困惑当场解,真正实现“政策讲透、疑问扫清”使惠民政策从文件条款转化为居民可感知的暖心服务。

用好“板凳会”,让党的惠民政策“看得见、出成效”。“政策讲得再花哨,不如实实在在解决问题。”社区党委书记闫春霞在板凳会上常说这句话。工作人员在“拉家常”时总会主动询问居民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如“家里有没有需要照顾的老人小孩”“就业创业上有没有需要帮忙的”“对社区服务还有哪些建议”等,将收集到的需求逐一记录,分类整理成“需求清单”,再转化成“任务清单”和“责任清单”。针对清单中的问题,社区明确责任人和完成时限,形成“任务清单”和“责任清单”,贴在社区公示栏上实时更新“进度条”。有居民在“板凳会”上念叨“老年食堂菜有点硬,种类也不多”,社区就联合食堂运营方调整菜单,增加低盐低脂、软烂易嚼的菜品,并推出“定制餐”服务,满足不同老人的饮食需求。听到居民反映“电动车充电难”,社区协调物业安装智能充电桩,扫码就能充电,还能自动断电防过载。这些变化都被写进“惠民政策落实公示栏”,从“适老化改造”名单到补贴发放明细,每一笔账都算得明明白白。截至目前,“饭后时光板凳会”已开展68场,收集解决民生问题120余条,解答政策咨询85件,推动“高龄补贴发放”“小区充电桩安装”等10余项政策落地见效,邻里纠纷同比下降40%,居民对社区工作的满意度从87%跃升至98%。

几张小板凳,搭起连心桥。黄土渠社区用“饭后时光板凳会” 这个接地气的载体,让党的惠民政策像春风化雨般浸润民心。居民们在菜价涨跌里感受政策温度,在养老就医中触摸民生质感,在社区变迁中笃定跟党走的信念。未来,黄土渠社区还将深化“饭后时光板凳会”的内涵与外延,不断创新形式、丰富内容,让这小小的板凳承载更多邻里温情,让社区治理的活力在家长里短中持续涌动。(包头市东和区委组织部 曹佳玮)


[责任编辑:任丽华 校对:杨旭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