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党建网站联盟

治沙愚公乌力吉:28年三代接力 让荒漠重生绿洲

创建时间:
2025-08-04 15:22:42
来源:
锡林郭勒日报

生命不息,治沙不止。在苏尼特右旗阿其图乌拉苏木的草原深处,81岁的党员牧民乌力吉拄着铁锹望向连绵的绿障,眼神里满是欣慰。28年前,这里曾是风沙吞噬牧场的“沙海”,如今10万余株柠条、沙柳、梭梭树织成绿网,将家中6000余亩草场中的1000亩严重沙化地段完全恢复,让近3000亩沙化土地重新披绿。从嘎查党支部书记到“治沙愚公”,他用一生诠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带动三代人将治沙信念铸成草原丰碑。

  1997年,阿其图乌拉苏木乌日根高勒嘎查,正逢草场沙化最严峻的时刻:春季沙尘暴肆虐,越来越多的地方成为沙窝子、戈壁滩,牧民进家门第一件事就是清理口鼻中的沙尘。作为党支部书记的乌力吉家里也情势堪忧:家中6000余亩草场近5000亩沙化,1000亩沦为流动沙丘。于是,已过“知天命”之年的乌力吉拿起铁锹,开启了一场人与沙的持久战,他立下誓言:“不能让先辈留下的草场变成戈壁!”

  53岁的他自费从外地运来沙柳苗,然而治沙之路荆棘遍布。首批沙柳运抵后,风沙肆虐、水源匮乏、虫害侵袭,苗木成活率一度很低。祸不单行,乌力吉在喷洒农药时不慎中毒导致肺炎,亲人们担心他的身体,劝他放弃治沙,可病床上的他面对亲人们的劝阻时仍不改其志:“不管多难,荒漠必须治!”

  执拗的他悉心研究治沙方法,在沙梁上创新“牛粪打沙障”——用牛粪压固流沙,埋枯树枝增肥,配合分段浇水,使固沙植物成活率大幅提升,这套“土办法”至今仍是当地治沙教科书级的案例。

  为摸透沙生植物习性,他将治沙资料翻译整理,2016年出版《苏尼特草原部分牧草资源及牲畜的有机结合》,详细记载多种草类特性与固沙技术;2013年著书《心中永恒的60年》记录草原变迁;2019年创作歌曲《我美丽的乌日根高勒》,用文化力量唤醒生态意识。

  治沙不仅修复了家园,更重塑了生产。长子斯琴陶格德呼主动“减羊增牛”,全家实施阶段性禁牧以保生态。如今,全家将羊群从900只减至100只,发展奶制品产业反哺治沙,长孙从上大学起每个假期参与治沙。2003年,乌力吉牵头成立全旗首个治沙协会,18户牧民共治2.4万亩沙地;2018年,他从阿拉善盟阿拉善右旗引进梭梭、柠条等苗木,使赛罕锡力嘎查围封的1000亩集体草场重现绿意。

  “红马甲栽树队又来啦!”每逢植树季,乌力吉家就成了“生态课堂”。苏木干部、嘎查志愿者跟着他义务种树,在他的影响下,阿其图乌拉苏木多名牧民自发加入治沙队伍,“少养精养”“生态优先”成为新时尚。

  面对“何不进城养老,安享晚年”的疑问,这位八旬老党员意志坚定:“给后代不能只留下钱、物,给后代留下对社会、对家庭有教育意义的事情更重要。我是党员,就要带好头!我干不动了,还有子子孙孙,这么多人同心,何事不成?”多年来,乌力吉荣获苏尼特右旗优秀共产党员,并荣登“锡林郭勒好人榜”,去年,乌力吉还荣登了自治区2024年第一季度“内蒙古好人榜”。

  二十八载初心如磐,三代牧人挥汗荒原。沙地里有了绿色,而老人的头发也有了白色,乌力吉一家用时间演绎“荒漠变绿洲”的奇迹,草原深处,“愚公”传奇仍在续写。(记者 刘博 白天宇)


原文链接:

https://www.xlglrbw.org.cn/library/b/library/page/digitalResource?id=6B11E1E717624CF9A9622FE4C627D26B&accessName=xlglrb&pageDate=2025-08-04&pageId=6F5FB62818074569965E3D0EE6389E21


[责任编辑:任丽华 校对:杨旭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