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基层是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兴安盟突泉县坚持把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贯穿基层治理全过程,深化在职党员“双报到、双服务、双报告”机制,着力构建组织引领、多方协同、精准服务的治理新格局,有效破解群众身边急难愁盼问题,不断提升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主轴引领强根基,“红色根系”扎牢治理底盘
强化顶层设计与系统推动,构建“大党建”格局破解治理难题。由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担任基层治理“党委”书记,统筹整合部门优势,通过召开联席会议,研究解决基层治理难点堵点,建立快速响应机制,确保资源高效调配,已协调解决飞线治理、小巷改造等民生问题41件。
聚焦治理力量下沉,织密建强组织体系。组织全县3033名在职党员“回家”报到。创新组建66个网格党支部,实现党的组织和工作在治理末梢全覆盖、无死角。通过民主推选,构建“1名书记+1名副书记+3名委员”的“红色根系”组织架构,选优配强支部班子。同时,671名在职党员认领楼栋长、单元长,联系居民2万余户,确保网格党支部运转有力、作用彰显。这一创新实践,不仅夯实了社区治理的坚强战斗堡垒,更成功打造了“邻聚力”在职党员服务品牌。
双向联动聚合力,协同机制破解治理难题
建立高效协同响应机制,着力打破条块分割壁垒。社区党组织广泛收集形成“需求清单”;网格党支部及报到党员发挥“人熟、地熟、情况熟”优势,化身发现问题的“前哨探头”;相关职能部门、“两代表一委员”、物业公司、爱心企业等力量闻哨而动、联动响应。
“阵地常用”增活力。大力实施党群服务中心空间改造,整合优化功能室26间,扩出40%活动区。设立综合活动室、养老服务站、儿童假期快乐营等,推动阵地从“物理覆盖”向“价值凝聚”升级。
“服务常抓”解民忧。推行“一窗受理”模式,43项民生业务“只跑一窗”,效率提升40%。组建“党员平急保障队”32支,快速响应水电抢修等急难诉求168件。建立老弱病残“一对一”档案,提供“七助”服务1200人次,建成老年食堂5个。联合零工市场建立务工档案800份,促成1500名失业人员再就业。
“活动常办”促融合。依托“邻里文化大集”,结合传统节日参与治理,兑换1.2万积分。搭建邻里议事平台,召开移动式、红色管家等议事会138次,协调解决问题300余件。
“群众常来”共治理。 组建126支志愿服务队,吸纳居民、“五老”1300名,解决占道经营等问题450件。全面铺开“积分超市”,3000余名居民通过参与治理兑换积分1.2万分。搭建邻里议事平台,召开移动式、红色管家等议事会138次,协调解决问题300余件。
天源三期“忧心路”变“连心路”的蝶变,正是协同机制下联动的生动写照。 小区西侧一条被居民“踩”出来的泥泞土路,成为老年人买药购菜的“捷径”与“摔跤路”。在职党员走访发现后,湖西社区党总支迅速启动“吹哨报到”机制,召集网格党员、“两代表一委员”、住建局、物业、居民代表及爱心企业晟达房地产公司召开“邻里议事会”,多方共同商讨修缮方案,由住建局技术指导、晟达公司捐赠材料、园林环卫中心施工、社区全程监督,四方联动、协同作战,仅用4天时间,便将昔日的“摔跤路”变成了一条平坦安全的“暖心路”。
服务升级暖民心,“邻聚力”提升治理温度
强有力的组织引领与协同联动,催生了实实在在的治理成效。在职党员深度融入社区,化身政策宣讲、环境整治等8类“暖心服务队”骨干,开展服务活动1700余次。
精准对接“关键小事”。凭借“地缘”优势,常态化关注并推动解决环境卫生、邻里纠纷、设施维修等民生痛点。截至目前,由在职党员牵头或积极参与协调解决的停车位改造、公共设施维修、维修基金规范使用等各类民生难题已突破300项。
闭环响应群众诉求。创新建立“网格党小组-网格员-楼栋长”三级治理微循环,畅通“居民点单-社区派单-党员接单”服务闭环。累计开展政策宣传1400余次、协调解决困难纠纷430余次、提供精细化服务740余次,圆梦“微心愿”1200余个。
阵地赋能幸福家园。党群服务中心正加速从“单一阵地”向“多元平台”、“物理空间”向“人气阵地”双转型,成为感知冷暖的“民情站”、排忧解难的“服务站”、欢聚一堂的“文化站”、同心协力的“治理站”。居民王大娘指着天源三期的新路由衷赞叹:“以前提心吊胆,现在安全又方便!”这不仅是人居环境的改善,更是党群干群关系的升华。
面向未来,突泉县将持续深化党员“双报到”机制内涵,在织密建强“红色根系”、优化协同联动机制、提升服务效能上持续用力。以“邻聚力”品牌为纽带,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努力绘就人人参与、人人尽责、人人共享的基层治理幸福新图景,让鲜红的党旗在服务群众的最前沿高高飘扬,让百姓家门口的“红色家园”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天天有服务,把党的温暖和力量持久送达百姓心坎。(兴安盟突泉县委组织部 李宁)
[责任编辑:王伟 校对:孙慧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