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以来,乌海市海南区秉持“以服务暖人心,以行动促融入”的工作理念,以“破”为切入点,贯穿需求识别、资源整合、角色转化、机制保障全链条,通过四个维度的突破实践,构建新就业群体融入基层治理的创新路径,为破解城市治理新课题提供可复制的 “破题”经验。
双轨调研“破题”:推动分散诉求向系统治理转化
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引领作用,友好场景建设各责任单位深入社区、企业广泛调研。通过与快递站点、外卖站点、社区居民等多方交流,收集新就业群体的意见建议。诸如外卖配送员在老旧小区“找楼难”导致配送耗时过长等问题被及时发现。拉僧仲街道党工委持续深化需求摸排,采用“线上问需+线下走访”双轨模式,建立“问题—资源—项目”三张清单匹配机制,进一步精准把握新就业群体的实际需求。
康泰社区党委打破传统治理中“各自为营”的单一模式,聚焦从“配送痛点”到治理短板的问题与需求,通过邀请政协委员、人大代表、物业公司、新兴领域代表、居民代表等多元主体参与议事,构建起“行业代表提诉求—专业力量出方案—社会资源补短板”的立体协商架构。通过“问题导向—协商共议—方案落地”的协商机制,将“配送时效损失”“夜间可视性差”“导航需求”“维护难点”等分散诉求整合为系统性议题,形成“诉求—资源—方案—实施—反馈”的闭环协商链条,切实推动协商从“抱怨式讨论”升级为“建设性对话”,为后续工作开展明确了精准方向。
场景再造“破局”:促进资源整合与服务治理增值
区委社会工作部联合拉僧仲街道党工委,整合多方力量资源打造友好场景。积极推动新世纪社区与快递公司合作,在防疫站家属楼等旧小区安装快递柜,解决了快递小哥取件难题,也为居民带来便捷的快递服务。社区积极联系“双报到”单位及辖区爱心商户,对海电小区楼栋标识牌进行更新,使其更加清晰规范,大幅提升了外卖骑手的送单效率,显著改善了新就业群体的工作环境。
华苑社区东方丽景小区建成已有十余年,楼栋标示牌出现老化、破损和褪色现象,给居民和快递、外卖配送员带来不便,也影响小区整体形象。在日常走访了解情况后,华苑社区党委将更换标示牌纳入“我为群众办实事”项目清单。社区工作人员全面摸排损坏情况,积极与小区物业、业主代表沟通协商,广泛征求对新标示牌设计、材质等方面的意见建议。随着新标识的逐步安装到位,小区环境将更加规范有序,居民生活和外卖配送的便利性将得到显著提升,真正实现“改标识”与“优治理”的双赢。
党建赋能“破界”:实现群体角色从服务对象到治理力量升级
坚持党建引领核心地位,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组织党员志愿者开展志愿服务,为新就业群体提供法律咨询、心理疏导、技能培训等服务。众多快递小哥和外卖骑手主动加入志愿者队伍,担任“移动民情收集员”“社区治安协理员”“食品安全监督员”等角色,鼓励新就业群体兼职社区网格员,参与社区治理延伸治理触角。
以新就业群体党的建设工作为抓手,发挥相关部门职能作用,注重党建引领,构建以属地党组织、行业党委和新就业群体党支部为基础的党建格局。以志愿服务增强党组织凝聚力,以群团组织完善新就业群体家庭的社区照顾体系,增进党建与业务工作的融合,激活城市基层治理新动能。
机制完善“破障”:推动治理创新从单点突破到长效运行
坚持反馈机制的重要地位,发挥信息传递和问题解决的关键作用。搭建线上线下结合的反馈平台,为新就业群体、社区居民和相关企业提供便捷的反馈渠道及时了解友好场景建设实际效果。积极开展满意度调查、意见征集等活动,广泛收集各方对友好场景建设和服务工作的评价和建议,针对反馈中发现的问题和不足,迅速组织专题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
突出抓好反馈机制的长效运行工作,发挥监督评估和动态调整的保障作用,注重机制协同,构建以定期回访、效果评估和优化改进为核心的工作流程。以及时反馈增强服务针对性,以持续改进完善友好场景建设的长效机制增进各方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积极总结工作经验推广优秀做法,推动城市基层治理不断迈向新台阶。
海南区通过系统化构建新就业群体友好场景,有效推动新就业群体工作生活保障体系提质升级,切实增强该群体对城市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使其深度融入基层治理格局,成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共同体的重要力量。不仅解决了群众反映强烈的实际问题,更探索出了一条“群众提需求、多方共商议、协同抓落实”的社区治理新路径,真正实现“议而有决、决而有行、行而有效”的良性循环。(乌海市海南区委社会工作部 贾颖)
[责任编辑:王伟 校对:孙慧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