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包头市青山区自由路街道互助社区是典型的老旧小区,辖区内有4个小区,63栋居民楼,常住人口3425户、6558人,其中60岁以上老人占比达25%,存在基础设施老化、老年人口多、人口流动性大,矛盾纠纷频发等治理难题。为破解这些问题,社区以“人在格中走,事在网中办”为理念,创新构建“党小组—网格长—单元长”三级体系,将铁三角(党员骨干、单元长、志愿者)力量嵌入12个微网格,探索出贴合老旧小区实际的基层治理新路径。
织密“铁三角”治理网络,激活微网格神经末梢
党员骨干带头,筑牢红色堡垒:每个网格成立党小组,由社区党委委员兼任网格长,选拔35名退休党员担任“红色楼长”,在单元门栋公示党员身份与服务承诺。如民三街坊19栋楼党员单元长王永波,作为青山区两代表一委员,已化解邻里纠纷10余起,包括顶楼漏水维修、电动车充电位划分等民生小事。
单元长扎根一线,当好民情“传声筒”:社区按多层建筑每单元、高层建筑10-30户标准选配285名单元长,定期敲门入户收集需求。如单元长杨宗生在走访中发现独居老人张奶奶家中电线老化,24小时内就联动物业完成线路改造,形成“发现-上报-解决-反馈”闭环机制。
志愿者多元参与,扩充服务“资源池”:组建“兴文佳苑”“互助社区小虎队”等志愿队伍。志愿者定期开展义诊,大学生志愿者为高龄老人提供智能设备培训,物业志愿者则负责楼道杂物清理,截至目前今年累计开展服务30次,覆盖居民300余人次。
创新“微网格”服务机制,解决民生关键小事
建立“三色清单”精准服务:单元长收集需求后,按“红(紧急)、黄(重要)、绿(一般)”分类形成清单。如针对独居老人用餐难题,绿色清单推动社区“老年餐桌”每日配送餐食;红色清单则快速处理污水管道堵塞问题,48小时内联合物业公司、市政部门完成疏通。
打造“15分钟响应圈”:铁三角成员通过微信网格群、单元公示栏等渠道,承诺15分钟内响应居民诉求。7月暴雨期间,志愿者梁师傅发现15栋单元门口塌陷,立即在群内上报,网格长10分钟内协调物业带工具到场,3小时完成临时修补。
推行“单元议事会”协商模式:每月在社区会议室召开议事会,铁三角成员、居民代表、物业人员共同议事。自七4栋楼居民通过议事会,既解决了垃圾棚亭的摆放问题,又增进邻里互动。
融合多元力量,构建共治共享格局
联动物业企业,破解管理难题:建立“社区+物业+铁三角”三方联席会议制度,每月通报网格问题。针对飞线充电隐患,志愿者协助引导居民规范停放,降低小区火灾隐患。
引入社会资源,丰富服务供给:对接辖区快递驿站、超市、水果店等商户成立“便民联盟”。同时联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60岁以上老人建立健康档案,由铁三角成员定期随访。
培育自治组织,激发内生动力:在铁三角带动下,社区孵化出“楼栋自管会”等自治组织。自七7栋自管会发动居民众筹资金,更换门锁,既美化环境又增强居民归属感。
通过这些举措,社区治理成效显著,今年已累计解决居民诉求20余件,平均处理时长缩短至2天,其中飞线充电、垃圾清运等高频问题投诉量下降78%。居民参与治理热情高涨,形成“单元事单元议、小区事大家管”的氛围。社区矛盾纠纷有效化解,实现“小事不出单元,大事不出社区”。
互助社区的实践带来了宝贵的经验启示,基层治理的核心在于激活“末梢神经”。老旧小区治理需选准“领头人”,发挥本土力量示范作用;做细“微服务”,从居民小事入手提升治理精度;织密“联动网”,融合多元主体形成共治合力。这种“铁三角+微网格”模式,为老旧小区破解治理难题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经验。(包头市青山区人民政府自由路办事处 王安娜)
[责任编辑:孙慧南 校对: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