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年以来,乌兰察布市商都县着眼2026年村党组织书记换届工作,通过组织赋能强根基、人才迭代注活力、能力锻造提素质、监督机制保清廉,选优配强村级“领头雁”,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组织保障。
织密组织体系,筑牢换届根基。以“一核多元”治理格局为牵引,推动党组织向村民小组延伸,通过“双向培养”机制,将满足条件的年轻村“两委”干部发展为党员,储备为村党组织书记后备人才,确保换届后队伍结构优化、战斗力持续。同时,规范村级议事决策制度,将党的领导写入章程,明确“四议两公开一监督”流程,强化党组织对村级事务的全面领导。
创新选拔机制,激活青苗动能。建立村党组织书记后备人才储备库,重点吸纳返乡创业青年、退伍军人、致富能手、农村大学生等群体,目前储备45岁以下、大专以上学历的后备人才占比达75.5%。通过“跨村联建”“擂台比武”等方式,推动优秀的后备人才按照程序提前调整进入村“两委”班子,享受相应的嘎查村干部待遇报酬,强化激励保障,推动担当作为。
强化能力锻造,锻造实干本领。大力实施村干部学历提升计划,力争45岁以下村干部全部达到大专学历。推行“导师帮带制”,由乡镇班子成员、村“两委”干部、老党员组成导师团队,通过言传身教,在工作方法、群众工作经验等方面给予后备力量指导和帮助,促进其快速成长。鼓励推荐后备力量参与村务管理,安排在关键岗位上实践锻炼,增强后备力量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
完善监督机制,护航换届清风。联合纪委监委、巡察、信访、法院、公安等多个部门,对村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初步人选进行资格联审,切实从源头上把好“入口关”。按照“一村一簿、一人一档”原则,对后备力量实行台账式管理,动态更新、及时调整,对履职不力者及时清退,确保后备力量“能进能出”,切实推动后备力量能进能退、有序流动,不断激发干事创业活力。(乌兰察布市商都县委组织部 张凯)
[责任编辑:任丽华 校对:杨旭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