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党建网站联盟

巴彦淖尔:代表“动”起来 履职“活”起来

创建时间:
2025-08-27 10:20:51
来源:
巴彦淖尔日报

今年以来,市人大常委会创新构建五级人大代表协同履职机制,有效激发各级代表活力,使其在服务大局、服务人民中精准践行“六个定位”,有效整合资源、汇聚合力,使“六个定位”从角色要求转化为生动实践,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为巴彦淖尔市高质量发展贡献坚实的人大力量。

做政策落地的“推动者”

市五届人大四次会议闭幕后,农牧业领域的代表们不是到大棚和地头,就是到人大代表之家(站、点)等宣讲会议精神。他们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政策精神传达给农牧民,激发大家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在人大代表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农牧民主动参与到村容村貌整治和特色产业发展中来。

在杭锦后旗蛮会镇民生村,市人大代表耿军指导农户调节滴灌设备,将“藏粮于技”的政策转化为田间实践。“作为一名农民代表,我不仅要带头学懂弄通政策,还要让乡亲们听得懂、用得上。”在他看来,每一项政策落地都应成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在杭锦后旗啸天农业产业园,市人大代表刘啸天正在给农户讲解葡萄种植技术。从品种选择到病虫害防治,他都细致入微地传授经验。“今年,我们合作社的目标是把特色产业继续做实做强,让更多村民在家门口端稳‘饭碗’。”如何更好地引领辐射带动?他认为还是要靠技术。“我要进一步提升技术的实用性,增强可操作性、可推广性,让更多农户学得会、用得上、做得好。”他表示,还要设法招才引智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用扎实的示范带动点亮乡村振兴的明灯。

人大代表不仅在田间地头传递政策精神,更通过实际行动推动乡村产业发展。他们聚焦农业技术推广与产业升级,积极探索人才与产业深度融合的路径。在具体实践中,代表们注重将政策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推动建立“政府引导+人才支撑+产业振兴”的协作机制,让更多农牧民享受到现代农牧业发展的红利,也让更多乡村人才愿意留下、能够成长。

今年以来,市人大常委会创新构建的五级人大代表协同履职机制,充分发挥了各级代表的专业优势和桥梁纽带作用,形成了上下联动、同向发力的工作格局,不仅推动了政策精准落地,也进一步拉近了代表与群众的距离。

做民情民意的“传导者”

“这么多年了,终于要动工了!”“这回下雨天不用蹚泥水了!”看着家门口这“最后一公里”道路终于动工,居民们感慨颇多。“以前遇到下雨天,家门口的这条路泥泞不堪,孩子们上学、老人买菜都得绕道走,现在要彻底改变了。多亏了杭后人大开展的‘群众接待日’活动,我们把问题反映给人大代表,代表们实地过来调研考察完,及时汇总形成建议提交给相关部门,这才推动了道路改造工程的启动。”杭锦后旗陕坝镇西环社区书记王开封说,“这段路修好后,不仅能极大地方便附近居民出行,还能让整个社区的交通循环更加顺畅。”

在五原县隆兴昌镇同联村,几名工作人员忙着更换路灯电池。“这都是网上‘人大代表之家’的功劳。我们的人大代表办事效率太高了!”村民杨改枝说,前两天,她通过网上“人大代表之家”微信小程序反映了村里路灯不亮的问题,村委会立刻安排人来维修了。

这种高效处置群众诉求的背后,是巴彦淖尔市网上“人大代表之家”平台从“群众指尖”到“代表履职”的闭环响应机制。据了解,巴彦淖尔市在全区率先开发推广网上“人大代表之家”微信小程序,将国家、自治区、市、县、乡镇人大代表全部纳入线上平台,实现代表履职全天候覆盖。杨改枝说:“以前反映问题要四处找人,现在只要在手机上轻轻一点,问题就直达代表,处理速度超出预期。”

人大代表深入基层一线走访群众、倾听民声,把群众的急难愁盼转化为一份份高质量的建议。今年以来,市人大常委会坚持以“精准建言、有效监督”为目标,通过五级代表深入一线听民意、察实情,将群众的急难愁盼转化为具体建议,再以闭环监督推动落地。

做群众参与的“带动者”

道路两旁干净整洁,农家庭院错落有致,家家户户窗明几净……走进杭锦后旗头道桥镇,一幅美丽乡村图景映入眼帘。

“过去村里的垃圾清运不及时,路边杂物堆放也不少。现在村里建了垃圾收集设施,每天有专人保洁,环境大变样!”头道桥镇联丰村村民的感慨,道出了群众对环境整治成效的认可。

这些变化,离不开人大代表的持续监督。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人大代表们主动亮身份、作表率,通过“代表带头干、群众跟着干”的模式掀起全民参与热潮。据统计,全镇54名人大代表累计参与义务劳动300余人次。代表们结合“干净人家·精巴媳妇”“美丽庭院”“道德模范”等评选活动以及垃圾分类、庭院美化、人居环境整治等宣传活动,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群众,引导群众从“要我整治”向“我要整治”转变,形成人人参与、户户行动的良好氛围。

今年以来,市人大常委会持续深化“代表+群众”联动机制,充分发挥人大代表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组织五级人大代表深入基层一线开展人居环境整治、矛盾纠纷排查、政策宣传宣讲等活动,架起代表与群众的“连心桥”。通过常态化走访联系群众,倾听民声、汇集民意,把群众的“金点子”转化为推动发展的“好建议”,真正做到群众有呼声、代表有回应,推动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基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做纾困解难的“引领者”

近期,乌拉特前旗、乌拉特中旗、五原县发生强对流天气,部分村庄内涝、农田损毁,群众生产生活遭受重创。市人大常委会迅速激活五级人大代表协同履职机制,各级人大代表挺身而出,汇聚起抢险救灾的强大合力。

一支支由各级代表组成的“突击队”成为救灾前线动人的风景线。

自治区、市两级人大代表范贵明自家150亩农田被淹,却毫不犹豫地调用自家装载机、挖掘机迅速驰援白彦花镇救灾。他带领村民昼夜奋战,疏通河道、加固堤坝,及时将洪水导入行洪渠。白彦花镇人大代表王飞第一个踏入齐膝的泥浆中进行救灾。“田毁了,人心不能垮!我们快一点,乡亲损失就少一点!”他坚定地带领村民争分夺秒清理堵塞的沟渠。

乌拉特中旗人大代表、乌加河镇党委书记陈敬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昼夜坚守防洪一线。转移群众,抢修设施,安抚安置点乡亲……哪里需要,他就出现在哪里。通信中断时,他主动上传下达,多方调度,成了传递信息的“民情联络员”。

洪水退去,乌拉特中旗的田野间,市人大代表武秀梅格外忙碌,及时把技术送到最需要的地方。作为深耕农业技术一线的人大代表,她在田间地头筑起一道“技术防线”,用专业技术守护农民的“钱袋子”。

五级人大代表用责任与担当筑起抢险救灾的坚强堤坝,成为群众心中的“主心骨”。他们活跃在灾情最需要、群众最期盼的地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的庄严承诺。在抢险救灾的战斗中,五级人大代表不仅是组织者、指挥者,更是冲锋在前的践行者。他们以身作则,凝聚起万众一心的强大力量,展现出新时代人大代表的责任担当和为民情怀。

做法治建设的“监督者”

在杭锦后旗头道桥镇民建村的法治文化长廊内,村民们聚集在宣传栏前,讨论着与自身权益相关的法律知识。“以前遇到纠纷,只知道找村干部。现在通过法治文化长廊的案例讲解,懂得了如何依法维权。”“有了这个法治文化长廊,还能在休闲散步中增长知识,学法真方便!”

作为民建村的领头人,旗人大代表潘金义牵头成立民主法治示范村工作领导小组,通过制定规划、定期研究工作,确保“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建设落地见效。他积极协调组建由司法所、派出所、巡回法庭工作人员及人民调解员、法律明白人等组成的乡村振兴法律服务团队,借助节假日和各类宣传日开展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今年以来,民建村已开展各类宣传活动5场次,派发宣传资料500余份,覆盖220余人次。

在临河区,市人大代表娜仁其其格在每天走街入户与群众交谈过程中了解到,多数人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问题不懂得依法维权,解决手段单一。于是,在人民调解工作过程中,她对调解员制定了一个目标任务,要求每名调解员将每一次调解形成一个普法的过程,根据矛盾纠纷、对照相应的法律法规给当事人作普法教育,增强人民群众遵纪守法意识。

如今,一个个人大代表以法治为引领,将民主协商贯穿于基层治理全过程。五级人大代表深入群众、扎根基层,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乡村善治、推动社区和谐发展。他们不仅在矛盾调解中注重普法教育,还在日常工作中积极探索创新机制,推动基层治理实现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预防”的转变。

做治理创新的“示范者”

“五张嘴参与议事,十只眼全程监督,五支笔把关复审”,“五人小组”工作法畅通了村组基层治理的“微循环”。这就是镇人大代表张三明创新解决基层问题的工作方法。“自从‘五人小组’工作法推行以来,村里的议事决策更透明了,矛盾也能及时化解在萌芽状态。”临河区干召庙镇的村民指着村务公开栏上“五人小组”成员名单和近期议定事项说。

这一创新模式不仅有效激活了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更进一步提升了村民自治的活力。通过“五人小组”工作法,群众参与村级事务的积极性显著提高,形成了共商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氛围。

近日,临河区解放街道鸥洲假日小区居民徐先生将一面绣有“初心如磐系群众,人大工委筑桥梁”金色大字的锦旗送到临河区人大代表高翠莲手中。原来,此前鸥洲假日小区业主与物业公司产生纠纷,一度影响小区和谐稳定。获悉情况后,高翠莲主动担当起沟通协调的“桥梁”。她一方面到小区走访,逐一倾听居民诉求与建议,精准梳理问题症结,另一方面约谈物业负责人,传达居民合理诉求,要求其正视问题、依法履行合同并拿出切实的改进方案。经过多轮耐心调解协商,她最终推动双方达成共识,有效化解了矛盾,物业公司承诺立即着手改进服务。

这种以问题为导向、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方式,成为巴彦淖尔市推动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亮点。

今年以来,市人大常委会围绕基层治理中的难点堵点,推动代表力量下沉,把人大制度优势有效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通过建立“代表联络站+网格化”服务体系,将人大代表编入社会治理网格,常态化开展民情收集、矛盾调解、政策宣传等工作,真正实现了群众需求在网格中被发现、问题在网格中被解决、服务在网格中被落实。这种“小网格大服务”的治理新模式,不仅提升了基层治理的精细化水平,也为人大代表履职注入了新动能。(记者 张杰)


原文链接:

https://bynerb.bynesrmtzx.cn/column/202508/27/l01.html


[责任编辑:任丽华 校对:杨旭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