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辽经济技术开发区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积极推进“大思政课”育人体系建设,锻造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将“大道理”转化为“小故事”,着力打造富有生命力、感染力、吸引力的思政课,构建起“大思政”育人格局。
一堂好课如何定义,学生应该是评委。在开发区新城第三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上,老师从一张人民币入手,引导孩子们在上面找出多民族文字,感受我国多民族、多语言、多文种的魅力,进而激发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豪和热爱。
“一开始我还以为思政课就是教我们一些枯燥的知识点,结果完全不是,不仅能学到很多知识,还能让我们变得更善良、更有爱心,学会如何做人、如何做事。我会把在思政课上学到的知识和道理分享给家人和朋友,让他们也感受到思政课的魅力。”学生付佳宁感慨道。
为了让思政课“活起来”“动起来”,让学生爱听爱学、听懂学会,新城第三小学创新思政教育形式,通过发掘和运用红色文化、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资源,构建立体、全面、深入、持续的思政教育体系,将立德树人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每一堂思政课都有情、有景,有温度、更走心,在孩子们的心中种下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种子。
“我校认真思考,勇于探索,积累了很多行之有效的优秀做法。重视课程融合,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内容,结合他们熟悉的事物,通过故事互动实物,把宏大主题具体化、情景化,让学生听得懂、听得明白。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更好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该校德育主任丁晓齐说。
上好思政课,教师是关键。新城第三小学积极配足配齐专任思政课教师,依托《开发区教育局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方案》《中华黄河文明探源》《中华西辽河文明探源》等视频课程,开展专题研讨、课堂展示等活动,用“一体化”的视野读懂教材、用好教材、用活教材,探索共情、共鸣、共行、共享的思政教育模式,打造思政学科教学新样态。
近年来,开发区持续优化“大思政课”教学机制,创新方式方法、丰富课程内容、增强师资力量,探索符合学生成长规律、教育教学规律和思政课建设规律的一体化育人途径,同时链接优质资源,聘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冯时教授为中小学大思政课名誉导师,邀请冯时教授团队的知名教授、讲师定期开展培训,帮助各学校深入落实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努力培养更多爱国奉献、能够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特约通讯员 魏新曈)
原文链接:
http://epaper.tongliaowang.com/paper/pc/content/202411/29/content_31994.html
[责任编辑:高玉珍 校对:杨旭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