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党建网站联盟

乌海市:精细求解“小马拉大车”难题

创建时间:
2024-03-28 10:35:35
来源:
北疆先锋网

居民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办理登记老年人高龄补贴,社区可办事项一目了然,工作人员全程跑腿帮办;进一步整治“牌子多”“制度杂”等问题,为“身兼数职”基层工作人员松绑减负……连日来,一项项涉及基层治理的工作正在乌海市紧锣密鼓地推进着。

“以前社区工作会多、报表多、检查多,感觉什么事情都和社区有关,每天办公室里忙东忙西,进楼入户少了,群众的诉求没能及时了解,我们工作压力大,群众还不满意。”提起以前的工作情况,乌海市海勃湾区社区工作者王晓红深有感触地说,挂牌多不等于服务群众好,挂得越多,履职范围越广,而基层组织普遍缺乏相应的工作力量、专业知识、能力素养。

“以前许多部门都要来挂个牌子,连墙壁都不够用。”海南区一棵树村党总支书记郭振华说。近日,记者走进乌海市海南区一棵树村,发现跟以往相比较,村委会的大门口显得清爽了不少,只挂了一棵树村党总支委员会、一棵树村民委员会、一棵树村务监督委员会、一棵树村经济合作社4块牌子。郭振华告诉记者,趁着集中摘牌,党总支和居民一起商量、共同探讨,充分整合了场所和功能,不仅使平时来活动的村民有了主人翁的感觉,更让基层工作者在矛盾化解中感觉轻松了不少。

村(社区)“牌子多”“挂牌热”,看似是个小事情,但背后反映的却是大问题。为有效破解“小马拉大车”难题,乌海市以一抓到底的信心和决心,“点对点”走访有关社区、村庄,“一对一”访谈干部群众,了解实际情况,深入分析原因,听取基层干部群众的意见建议。通过“加减合力”为基层赋能提质、减负增效。

据介绍,2023下半年以来,街道(镇)、社区(村)参加会议同比下降34%、工作台账同比下降30%、迎检迎查同比下降41%,让社区(村)干部重新回归服务群众的“本源”,推动基层工作更有效率、更具活力。此外,持续整治村(社区)“牌子多”问题,是为了让基层职能部门定位、作用更明晰,卸下不必要的负担,回归主责、服务居民。截至目前,乌海市累计清理各类牌子标识1700余块,实现了清牌瘦身、减负增效。

清理整治过程中,乌海市从切断源头入手,严把挂牌准入,按照“逐步清理、分类实施”原则,乌海市全面梳理规范社区(村)承担工作事项、出具证明等,社区(村)办理事项从原来的社区43项、村34项,规范至社区25项、村21项,真正让社区(村)腾出时间抓党建、抓治理、抓服务。海勃湾区长青东社区建立“一户一档”人口精细化管理模式,通过入户调查、电话回访等方式及时更新辖区居民底数,“点对点”解决群众所需所盼,真正做到服务群众“零距离”。乌达区颐景佳苑社区创立开办“流动办公桌”,让机关干部把办公桌搬到居民家门口,全方位提供政策宣传解读、矛盾纠纷化解、社情民意收集等服务,累计服务居民3000余人次,现场办结事项130余件。海南区曙光村围绕拓展村民致富增收新路径,探索出立足优势、抱团发展、多元共进的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2023年村集体经济收益突破50万元。

牌子清理后,基层干部群众纷纷点赞:“原来村里牌子多得没地方挂,地方挤巴,心里也堵;现在牌子少了,也不用担心上级搞责任挂钩,现在理直气壮地在‘牌子’上做减法,从而腾出精力在服务群众、解决基层困难上,大家心里也舒坦了。”

让牌子下墙、让服务上心,成为基层减负赋能的“靶向”治理方法之一。减负不减作为、用实效实绩说话,已成为全市上下的共识。

为了进一步激励党员干部将精力用在实处,乌海市健全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将全市640名专职网格员纳入“三岗十八级”薪酬体系,实现每万城镇常住人口配置社区工作者22人,享受“五险一金”待遇,确保社区(村)工作队伍人员足、人心稳。同时,深入开展单位党组织和在职党员“双报到、双服务、双报告”工作,建立包联单位党组织书记、网格党支部书记“双书记”工作机制,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明确“双报到”范围形式、“双服务”职责内容和“双报告”评价方式,推动各类资源向基层下沉、向基层延伸。(乌海市委组织部 马韶昱 宋爽)


[责任编辑:王伟 校对:孙慧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