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党建网站联盟

锡林郭勒盟锡林浩特市:把党建引领做到实处 为城市基层治理聚势赋能

创建时间:
2023-12-25 10:12:58
来源:
北疆先锋网

城市社区承载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城市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锡林郭勒盟锡林浩特市委紧紧围绕“一核引领、一网覆盖、一体共建”工作思路,实施“强街优社、减负增效”工程,强化两个功能,推动社区党组织“四强”达标,城市基层党建的系统建设和整体建设初见成效。

坚持加强党的领导,突出根本性抓政治引领

明晰措施和方法。市委将政治引领摆在突出位置,在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走深走实、扎实开展主题教育、全力做好“两件大事”等方面制定了16项、51条具体措施。通过宣讲送学、主体班次、开展各类活动等方式推动新思想进街道机关、进社区,实现教育党员干部全覆盖、特殊群体全兜底、群众教育无死角。创新阵地和载体。依托市、苏木、社区阵地资源优势,全力打造“总书记走过的路--十八大以后三次调研考察讲话精神”体验党课、“守望相助--蒙古马精神策源地”主题党课和“认识和落实两件大事”主旨党课,通过“三堂党课”教育引导干部群众学思想、知根本、重落实。厘清主线和路径。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提出“融、和、显、铸”四项工作任务,设置进城牧民服务站,开展靶向性服务,把“融”做实;推出邻里文化节打造“熟人社会”,把“和”做活;结合商圈优势扩大宣传面,把“显”做广;采取多种方式完成党员干部和群众的轮训教育,把“铸”做深,全力推动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要求落实落细。

持续推动重心下移,突出整体性抓组织引领

聚焦整体建设,全力推动城市党建联席会议机制顺畅运行。由市委书记担任市级城市党建联席会议召集人,市委常委担任街道联合党工委书记,处级领导干部全部包联社区,健全市、街道、社区三级党组织自上而下分解任务、解决问题的纵向组织架构。同时,重新划分包联区域,由202个盟市部门党组织、7162名党员全部报到,压实620个网格党建责任,把党的工作和领导进一步向下延伸。聚焦关键工作,通过项目化推动治理重心下移。坚持树立党建引领基层治理项目化推动意识,推动街道认领红色物业、治乱治差、商圈治理、富民发展等党建引领基层治理重点项目,并强化分类指导、精准施策,确保各街道都能锚定一个或多个治理重心下移的关键点,使基层党建工作更实际、更实在,群众的获得感更多。聚焦示范引领,注重一体推进、新老结合。通过集中培训规范各社区工作思路和党建思维,厘出工作主线和组织建设的清晰脉络,重点分类抓好老牌示范社区的提档升级,并探索党建联建、四强支撑等工作模式,推动打造5个新秀社区,示范引领层次更清晰、效果更明显。

注重强化基层基础,突出实用性抓能力引领

提升干部能力,抓实基层建设。积极构建街道党工委书记抓总、副书记和组织委员抓面、其他班子成员抓点的工作格局,树牢大抓基层导向,各街道领导干部全部建立基层党建联系点,并大力实施“头雁工程”,严格实行社区党组织书记市级备案管理,严把选用关,通过外出学习、互查互学等方式完成社区书记全员轮训,与民政等部门联合,对网格员全员开展信息采集、信息化等能力培训。引进社会组织,有力组织群众。大力培育社区社会组织,注重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在社区层面培育社会组织192个,开展暖心帮扶、居民服务等活动1200余次,联系服务群众12万余人,举办“和睦邻里节”、“城市那达慕”等活动,有效营造“熟人社会”和谐氛围。搭建展示平台,拓展业务能力。以比武争先活动为契机,展示“对标创先”成果、推动比学赶超,通过两地直播连线,展示网格员、社区书记的工作能力;通过街道书记上擂台,展示街道一级党组织整体工作思路和成果,拿出新举措、摒弃老思路,党建引领进一步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不断深化改革创新,突出完整性抓机制引领

紧盯重点任务,细化传导机制。突出任务部署的精准性,将城市党建要点细化为104项工作任务,下发到街道、社区一级再进一步细化,形成逐级分解的工作清单,再按照清单定期督导、销号管理。托底两新组织,明晰培育机制。严格落实街道社区属地兜底管理责任,履行党建指导工作职责,在每个社区党组织确定一名两新组织联络员,动态收集、逐级反馈两新组织、党员相关信息,并选取3个覆盖面大、服务小区多的“红色物业”作为“双向进入、交叉任职”试点,大力解决矛盾、优化服务,以资金扶持、阵地共享、单独培育三种模式,推动“两新”组织与社区共建共享。注重上下联动,鼓励创新机制。力戒形式主义问题,创新使用互联网手段,在市级层面,于重大事件、重要时间、工作部署中大力推行新媒体直播和线上会议,进行示范引导;在街道社区层面,全部启动线上工作的能力培养和平台搭建,补齐线上组织宣传群众的能力短板。同时,通过督导工作与日常考核相结合、与强化培训相结合、与示范点打造相结合等督导机制,督导完成四项任务,有效减轻基层负担。(锡林郭勒盟锡林浩特市委 尤日毕希


[责任编辑:孙慧南 校对:李晓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