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党建网站联盟

听,这位内蒙古牧民在二十大“党代表通道”上表达心声

创建时间:
2022-10-16 14:22:48
来源:
内蒙古日报微信公众号

  “让我们的草原更美好,让我们的牧民生活更富裕,这就是我的初心!”10月16日上午,廷·巴特尔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党代表通道”上说。

  廷·巴特尔,扎根牧区近50年,凭着“让牧民过上好日子”的信念,探索出保护生态、发展经济、促进增收的新路子,带领当地牧民生产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974年,年仅19岁的廷·巴特尔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放弃留在家乡呼和浩特市工作的机会,毅然选择了生活艰苦、边远闭塞的萨如拉图雅嘎查下乡插队。

  这一去,就把根扎在了草原……

从“将军之子”到“草原之子”

  萨如拉图雅嘎查属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洪格尔高勒镇管辖,地处浑善达克沙地北缘,历史上由于过度放牧和连年干旱,草场退化沙化极其严重,自然环境十分恶劣。

  “来之前,我没想到当地那么穷,牧民们住的蒙古包全是窟窿,晚上都能看到星星和月亮。”廷·巴特尔说起当年插队时的情形,仍记忆犹新。

  廷·巴特尔是开国少将廷懋之子,从城市青年一下子变成了草原上的牧民,廷·巴特尔有些不适应。万事开头难,一开始,他只能和牧民们一样样地学习,放牧、打草、剪羊毛、修围栏、驾驶拖拉机……他肯吃苦,善于学习,很快就融入牧区生活,成为了地道的牧民。

  由于表现出色,廷·巴特尔21岁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之后又被评选为知青“标兵”,当上了队长。

  上个世纪70年代末,同一批到萨如拉图雅嘎查插队的知青陆续返城,正当大家都以为廷·巴特尔也会返城时,他出人意料地留了下来。

  “一定要让牧民过上好日子!”廷·巴特尔暗自立下誓言。在参与嘎查分配时,他分到了全嘎查最差的、没人愿意要的草场。后来,推行草畜双承包政策时,他让嘎查的牧民优先挑选牛羊,把最瘦小最差的牛羊留给了自己。“要当好队长,就不能怕吃亏。”这是他当队长之前,就想明白的事情。

从“蹄腿理论”到“四点平衡”

  1993年,廷·巴特尔开始担任嘎查党支部书记。期间,他自学畜牧知识,科学饲养牲畜。在生活生产过程中,廷·巴特尔发现,长时间超载放牧加剧了草原的退化。

  必须改变这一现状!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廷·巴特尔提出了著名的“蹄腿理论”:1头牛4条腿,5只羊20个蹄子,但是养5只羊却赶不上养1头牛的收益,而且对草原的伤害更大。

  廷·巴特尔把羊卖掉,改养牛。在他的带动下,全嘎查牧民开始实行“减羊增牛”。通过划区轮牧、科学养殖等方法,他带领牧民走出了一条草原增绿与牧民增收的双赢之路。

  “蹄腿理论”在草原各牧区广泛流行起来后,廷·巴特尔又有了新的担忧:并不是所有牧区都适合“减羊增牛”。经过几次三番调研之后,他总结出了“四点平衡”经验论:收入最高点、支出最低点、劳动强度最小点、对生态环境保护最好点。在廷·巴特尔看来,这4个点结合起来,就是经济和生态收益的最佳点。他强调:“这个点不是嘎查书记决定,也不是我个人规定的,只有牧民说了才算。”

从嘎查书记到“授课老师”

  2010年,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廷·巴特尔建立起专门的农牧民培训基地。他把自己几十年来钻研摸索出来的生态建设和增收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前来求经的牧民朋友们,大家把这样的培训起了一个接地气的名字:廷·巴特尔大讲堂。

  如今,“廷·巴特尔大讲堂”年培训人数达到2万多人次,不仅造福了一方牧民,也成为全国各地学习牧区现代化建设的典范。

  让他欣慰的是,目前,当地牧民群众因地制宜种植黄柳、沙棘等耐旱植物,有效遏制了草场沙化退化现象,多年不见的鹿、狍子、狐狸等野生动物现在随处可见。萨如拉图雅嘎查成了远近闻名的“生态村”,牧民年人均纯收入超过2万元,牧区通了电,修了路,家家住上砖瓦房,开上了小汽车。

  2021年6月29日,廷·巴特尔荣获党内最高荣誉——“七一勋章”。他还曾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改革先锋”、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新中国成立70周年“最美奋斗者”等称号。

  廷·巴特尔说,我的根在草原,我本质上就是个普通牧民,我要永远留守故乡、守护美丽的大草原、把扎根草原近50年的实践经验传授给牧民群众,保护生态,建设草原,共同创造美好生活。


[责任编辑:吕超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