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党建网站联盟

两代人的“绿色”接力

创建时间:
2022-08-11 10:14:41
来源:
通辽日报

“山丁子(果树)2号抗寒性强,抗黄化病,亲和力好,普通山丁子嫁接成活率在90%左右,这个能达到95%以上。”通辽市开鲁县东来村80岁的高级园艺师焦亚光正在给前来学习的果农讲他培育的山丁子2号的优势。

这段时间,焦亚光家的果园绿意盎然、果香浓郁,前来学习的果农络绎不绝。

“以前对果树基本不怎么懂,经营好几年也没见到什么效益,今天从焦老师这儿学到了很多‘干货’。”东来镇果农张贵波说。

1963年,焦亚光从辽宁锦州果树学校毕业后,做了8年的技术员,积累了大量的果树管理经验。1981年,他来到东来镇,承包了近百亩沙沼地。1983年,原哲里木盟盟委书记阿拉坦敖其尔到焦亚光承包的沙沼地考察。“阿拉坦敖其尔书记到我这考察时正遇到刮大风,对面站着都看不清人。书记说,老焦,你一定要发挥特长,改变这里的生态环境,把沙沼治理好!我回答说,我会尽最大努力改变现状。”

为了这一句承诺,焦亚光奋斗了40年。

“40年前,这个沙坨子寸草不生。”说起当年恶劣的环境和种树的艰难,焦亚光满眼心酸。改造初期,他套着毛驴车一边平整土地一边拉营养土。“刚开始就我自己干,后来儿子大了也加入了进来,那时候确实很辛苦,但开弓没有回头箭,再苦再难也得咬牙坚持。”焦亚光说。

焦亚光的偶像是毛乌素沙漠的治沙模范殷玉珍。40年来,他发扬“愚公移山”精神,边治理、边栽树,硬是靠苦干实干在沙沼地上创造了奇迹。

“光买营养土就花了50多万元,把100来亩地全部铺了几遍。治理一块儿栽一块儿,经过多年的努力,现在这里已经变成寸土寸金了。”焦亚光说。

如何让有限的土地产生最大的价值?焦亚光注重科技建园,将土壤改良、有机肥使用和果树管理相结合,无论是春天剪枝、夏天除虫还是秋季施肥,他都身体力行。从一棵树苗到一棵树再到一片林,凭借着丰富的果树管理知识和实践经验,他不仅把沙沼变成了绿洲,还把果园打造成了集果树育苗、新品种培育、种植技术培训、苗果出售为一体的综合性果园,年收入20万元以上。

“对有发展意愿的困难户,我直接送树苗,不懂技术,随时可以找我。”焦亚光说,他就是想让果农少走些弯路,为当地林果业发展尽一点微薄之力。

多年来,焦亚光先后培育出辽伏奎苹、岳阳红、东来红等20多个果树品种,并在通辽地区推广,结束了通辽地区没有大苹果的历史。

如果说治理沙沼是焦亚光的初心,那么守好这片绿洲便是父子俩共同的愿望。挂满半面墙的荣誉证书,见证了父子俩多年的付出与收获。2011年12月,父子俩同时收到自治区农业和社会保障厅下发的高级园艺师职业资格证书。

“我从小就跟着父亲改良土地、栽树,这个果园凝聚了父亲大半辈子的心血。接下来,我会接过接力棒,把更多先进技术传授给果农,带动果农增收,促进林果产业发展。”焦亚光的儿子焦儒春说。

从茫茫沙海到滚滚绿洲,从寸草不生到寸土寸金,父子俩始终没有停下前行的脚步,继续在黑土地上书写着梦想、耕耘着希望、守护着绿色。(特约通讯员 吕志敏 通讯员 胡立忠 魏利华


[责任编辑:孙慧南 校对: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