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党建网站联盟

一位博士的支教路

创建时间:
2022-03-18 09:25:42
来源:
内蒙古日报

从通辽市科尔沁区到库伦旗,这一条120多公里的路,陈元峰一年跑了35个来回,行程8400多公里。

这是内蒙古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的支教路,路的这头,是一颗一诺千金的师者之心;路的那头,是2000多名蒙古族孩子渴望求知的纯真眼神。

2021年春节刚过,陈元峰受学校委派,赴库伦旗第四中学支教。这是一所蒙古族中学,学生都是来自周边乡镇的蒙古族孩子。在自治区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过程中,由于内容加深,不仅学生学起来吃力,语文老师教起来也格外吃力。怎么办?

陈元峰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来到库伦旗第四中学的。怎样让这2000多名从小说着民族语言长大的孩子快速跟上学习的节奏,他知道这将是一场持久的耕耘。

教师们都喊他“陈博士”。陈博士挂职副校长,分配给他的单独办公室,他一天也没呆,就把办公桌搬进了语文教研室。原来的语文教师有的年龄偏大,有的文言文水平有限。考试引进的几位刚毕业的年轻教师,也面临着教学经验欠缺、无人传帮带的尴尬处境。

面对僵局,陈元峰使用“三板斧”,打开了工作局面。

第一“斧”——“推门听课”。不提前打招呼,不提前做准备,拎着本和笔推门进教室,随时听课。一个多月下来,十几位教师的教学情况、学生们的接受情况,他一一摸底,支教日志越写越厚。

语文的本质是学习语言,运用语言,体会情感。可是,孩子们的语文底子太薄,短期内如何提升?

陈元峰使出第二“斧”——“走出去,请进来”。他带着教师们来到库伦旗第三中学,与这里的语文教学骨干教师结成对子,同时请对方来学校讲课,观摩研讨,促成了这两所中学开展国家统编教材教学联盟活动。两校教师共同探讨在民族语言授课学校推广国家统编教材的方法,加深了联结互助。

接下来是第三“斧”——手把手教年轻教师备课。陈博士亲自上阵,将他渊博的学科教学知识、给研究生准备的专题讲座一一传授给教师们,促进他们快速成长。

随着教师教学水平的渐渐提升,又一个新的问题困扰着陈元峰。那就是如何让教师们讲课更出彩?他以当代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余映潮提倡的“板块教学”“主问题设计”等方法为例,手把手教教师们怎样备课。

这种教学方式既新奇又切准脉搏,引领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解决问题,一下子打开了孩子们的思维,收到了特别好的教学效果。

“喜欢一讲到底的教师是最无能的教师。”这是陈元峰的“名言”。他组织教师开名师课例分析会、语文教学观摩研讨会,探讨名师教学理念。他告诉年轻教师,“一定要精准吃透课文,设计出精良的课堂环节,少讲,少提散碎的问题,重在引领学生自己去发现文本中的妙处,启发思维与情感,这才是名师的闪光之处。”

年轻教师包姝婷从包头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后,考进库伦旗第四中学,成为了语文教师。初来乍到,2个班100名孩子,要么不说话,要么说不清,课堂上没一个举手回答问题的,包姝婷一时间找不到教学的抓手。

陈博士几次听课后,给包姝婷提出了教学改进建议。包姝婷豁然开朗。她首先实施“课前三分钟”计划,上课前让学生们分批轮流上讲台,用国家通用语言讲故事、说经历、分享诗词文章等,锻炼口语表达能力。课堂上,她增加了互动环节,比如“飞花令”、古诗词接龙等游戏,孩子们积极参与,非常踊跃。

令包姝婷欣喜的是经过半学期的坚持训练,孩子们基本都能完整、规范、流畅地表达了,不但文言文学习有进步,作文能力也迅速提高。通过国家统编语文教材的学习,孩子们认知到了更广阔多彩的世界。

过去这一年,陈元峰周一到周五在库伦旗第四中学支教,周六、周日回到内蒙古民族大学给研究生、本科生上课,全年无休,始终奔波在路上,不辞辛苦。

2022年春节刚过,陈元峰决定继续到库伦旗支教一年。他已经有了新的教学计划,要连续再砍“三板斧”——带领语文组教师推行集体备课;由他作为主讲组织开展系列教学专题讲座;聘请内蒙古民族大学专家姚玉环、卢金明,科尔沁区第二中学名师魏颖、科尔沁区第八中学名师王华到库伦旗做观摩课并进行研讨交流,给年轻教师“找师傅”。

去年年底,自治区教育厅考察团、自治区教研室督导团、通辽市国家三科统编教材考察团等都将库伦旗第四中学作为重点考察、督导对象,对学校统编教材推广使用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这里有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更饱含着陈元峰持之以恒的辛勤汗水。

“我是研究学科教学的,但我不想闭门造车,要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希望通过努力,把教师们培养成为教学的行家里手,帮助民族地区的学生更加熟练地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让他们拥有更广阔的未来!”(周静)


[责任编辑:孙慧南 校对:王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