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党建网站联盟

全国绿化奖章获得者董研生:置身沙海的绿色梦想

创建时间:
2021-08-12 09:46:56
来源:
学习强国

常居乌海市的人都知道,曾经的乌海干旱多风少雨,在这里种活一棵树十分困难,成片种植的难度更是不可想象。可是有一个人就是不信邪,他一头扎进荒漠31年,用青春和汗水浇灌出一片片绿色,挡住了风沙,也为乌海市成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立下了功劳。他就是全国绿化奖章获得者董研生。

早上天蒙蒙亮,董研生就开始为一天的工作做准备了,吃药,带好一天的干粮。他有严重的糖尿病,出去工作一干就是一天,没有及时的食物补充根本撑不下来。这些年为了工作方便,他常年居住在单位,三间小屋一间泵房就成了董研生临时的家。

董研生和工友们的主要工作任务是对甘德尔山进行植绿补绿、修枝剪叶,现在甘德尔山绿化面积达2.4万亩,种植着成片的云杉、刺槐。董研生和工友们除了补植树木外,还要治理病虫害,及时对树木修枝打杈,这一技术性比较强的工作都由董研生亲自操作。

董研生认真观察树木生长情况,潜心研究树木生长习性。(摄影 李志刚)

说起董研生,大家都说他与树木有缘。1990年董研生从乌海市农林技校毕业后分配到治沙林场,工作没多久,乌海市边缘的乌兰布和沙漠开始治沙造林,董研生第一个报了名。在沙漠中造出绿色难度可想而知,别的不说光是白天强烈的日照就让人眩晕,几十公里范围内都是光秃秃的沙丘,吃饭喝水都成问题,有时一天活干下来,因为身体缺水整个人都虚脱了,那时工友们纷纷打起了退堂鼓。

越是艰苦的条件越考验人的毅力。面对漫漫黄沙,董研生没有退缩,他相信只要有辛苦沙漠终究会被绿树取代。在董研生的鼓励下,留下来的工友和他一起驻扎在了沙漠,打沙障、压草方格、铺滴灌,沙漠在董研生和工友们的手中慢慢改变着模样。

种树得先育苗,农林专业毕业的董研生主动承担了这一项任务。可是通过两年的试验,他培育的树苗成活率很低,不仅错过了一年一度宝贵的种植时间,也浪费了大量资金。面对质疑的眼神,董研生感到特别难为情。

问题到底出在哪里?董研生细细地研究了各种树苗的习性后发现,传统的育苗法出芽快,可是沙漠中严重缺水,嫩芽很快就死掉了,于是他发明了树苗倒植法。倒植法就是将树苗头朝下种植,然后用薄膜覆盖控制它的生长速度,通过这一方法树苗的成活率大大提高了。

董研生发明的树苗倒植法大幅提升树木成活率(摄影 李志刚)

经过几年的努力,作为国家三北防护林工程的乌兰布和沙漠植被覆盖率大大提高,这时乌海市又决定治理城市周边的沙地白独贵湾,董研生又一次首当其冲,和队友们又一起走进了茫茫戈壁。

白独贵湾面积近3万亩,这里沙丘遍布,寸草难觅。每年冬春季节刮风的时候,粗大的沙砾打的人脸生疼。在这种恶劣的条件下,董研生和工友们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一步一步修路、压草网格沙障、铺设滴灌管道,绿色在董研生的手中一点一点铺陈开了。

十年的努力没有白费。在董研生和工友们的努力下,白独贵湾奇迹般的实现了地下水管网、地上交通管网、空中输电线网和防风固沙林网的全方位配套,树木平均成活率达到95%以上,昔日风沙肆虐的白独贵湾被一片片绿色取代,不毛之地上筑起了一道绿色长城。

常年置身于沙漠中,不规律的生活让董研生患上了严重的糖尿病、心脏病,几年前他做了心脏支架手术。但董研生没有因为病情而耽误改造沙漠的进度,现在他依然每天穿梭于林木之间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

走进现在的甘德尔山生态景区,道路两边树木葱茏,2.4万亩山坡上一排排樟子松、云衫、侧柏延伸到远方,与远处的黄河相映成景,青山绿水浑然一体。董研生用31年的坚守和毅力,将荒漠变成了绿海,将不毛之地变幻为鸟语花香的景观园区,为改造家乡面貌,绿化西北环境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因为业绩突出,董研生先后被评为乌海市优秀共产党员,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突出贡献者,全国绿化奖章获得者等荣誉称号。(李志刚)


[责任编辑:孙慧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