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党建网站联盟

老党员马万斌:初心犹在 本色不改

创建时间:
2021-04-14 09:25:02
来源:
学习强国

百年光阴,家国梦澜。在历史的奋斗长河中,每一位共产党员都是时代的书写者。

老党员马万斌是乌兰察布市化德县长顺镇星光村人,1951年10月1日出生,197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73年,22岁的马万斌自愿参军入伍,在张家口某连学习焊工技术。“当时部队的工种划分很细,每个工种只有一两名战士,分工合作完成任务,谁都不能掉链子。”马万斌回忆道。

师傅干活,马万斌就在一旁仔细观察,暗暗记下操作要领,一点一点琢磨电流调整的规律、焊接电弧的力度。师傅休息时,他就赶紧抓住机会练手,再请师傅加以指导。因为悟性高、肯钻研,马万斌很快成为连队的技术骨干,得到领导和战友的一致肯定。

“我的师傅就是一名老党员,他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精神深深影响了我,我下定决心要向他学习。在师傅的鼓励下,我向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凭借优良的作风和过硬的素质,经过组织严格考察,马万斌同志成为同批25名战士中唯一一名共产党员。

马万斌接受媒体采访(摄影 孙识濛)

五年军旅生涯,提起印象最深的一件事,马老陷入了沉思。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苏关系紧张,毛主席提出了著名的“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主张,作为后勤部队,马万斌所在连队经常参与战备设施建设。当时机械化程度低,很多工程全靠人力完成。有一次在张家口狼窝沟挖地洞,需要一名战士下井完成焊接工作。作为共产党员的马万斌毫不犹豫主动请缨,带头下井。当时已是深秋,山里温度很低,白天都要穿大棉袄,下井时唯一的安全措施就是在腰间系上一条麻绳。而为了行动方便,马万斌穿着单衣下井,焊接时冻得直打颤。恶劣的条件、匮乏的物资,都没有阻挡住马万斌单薄的身影,他出色地完成了这次任务,荣获嘉奖。

复员后,马万斌回村务农,靠种地和养殖兔子维持生活,祖孙二人相依为命。在马老的家中仍能看到部队生活留下的印记:沙发巾平平展展,花盆里的蒜整整齐齐,窗台上一尘不染,庭院里干干净净……当问到是否会向孩子聊起过往的军旅生涯时,马老淡然地摆摆手:“老了,都不提当年的事儿了。现在国家政策好,关心我们这些退伍老兵,虽然家庭贫困些,但村委会和扶贫工作队将我家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享受到了国家给予的福利待遇,扶贫工作队还给我们安装了净水器,过年过节经常到家慰问,我很满足。”

作为一名有着45年党龄的老党员,马老坚持关注着国家大事,每遇国庆阅兵,他都会准时守候在电视机前。“10月1日正好是我的生日,我和祖国母亲同一天庆祝!”马老露出了自豪的笑容。看到阅兵方阵雄伟的气势、精良的装备,马老发自内心地感叹:“如今祖国越来越强大,苦日子终于过去了。我也曾是贫困户,去年成功脱贫摘帽,现在基本生活保障完全没问题,我感谢党的好政策!感谢各级党组织的关怀。”作为一名平平凡凡的共产党员,一名普普通通的战士,马万斌同志手握一把“不起眼”的焊枪,为共和国建设添砖加瓦,与祖国母亲共同成长。而这样的红色基因在中华大地上,绵延不绝。(作者 张晓晨 于连才)


[责任编辑:孙慧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