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党建网站联盟

谱写暖心“五线谱” 奏响巴丹吉林城市基层党建新乐章

创建时间:
2021-01-07 09:34:31
来源:
北疆先锋网

加强和改进城市党建工作,关键在社区、重心在社区、难点在社区、成效也在社区。近年来,阿拉善盟阿拉善右旗巴丹吉林镇党委充分发挥城市基层党建“轴心”作用,围绕“暖心党建”主题,着力在共融共建共治共享上下功夫,不断丰富“党建+”形式,积极推动城市基层党建与基层治理创新融合发展,形成了资源共享、齐抓共管、互利共赢、充满生机活力的基层城市党建工作新格局。

党建引领一线,奏好管教“主旋律”。积极创新党员管理模式,实行支部党员“集中式”、在职党员“目标式”、农牧民党员“契约式”、流动党员“风筝式”、离退休党员“关爱式”、特长党员“平台式”等“六式”管理模式,引领各类党员深学精学。结合各社区老党员多同时还有部分党员文化程度低的实际,阳光社区党支部利用“互联网+”思维,开办社区新媒体广播《阳光之声》,开启了社区微信公众号音频学习的新篇章。团结社区党支部通过走访入户精细摸底调查,全面推行“城乡党员互动”工程,积极开展“开放式”组织生活,吸收流动党员、进城农牧民党员以及离退休党员参与社区组织生活,打破传统的念文件、读报纸、照材料作发言的学习方式,将理论学习与技能培训、政策宣传相结合,举办健康知识讲座、江格尔培训班、吉林荷书法培训班各1次,通过组织各领域党员紧紧围绕医疗社保、就业形势等群众关注度高的热点问题,开展互动交流,不断激发所有党员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

党员下沉一线,奏好党群“同心曲”。充分发挥“大工委”功效,联合各社区“大党委”和共建单位共同细化完善了党建联席会议、社区民主议事规则、驻区单位联系服务群众等5类配套共建制度,每年按季度召开工作例会和联席会议,共同研究解决社区重大事项,有效避免了共建活动流于形式。以网格化管理为支撑,全镇五个社区划分网格44个,选配网格员56名,并把辖区1380名党员志愿者落实到每一个网格中,构建了“社区工作人员+网格长+网格志愿者”的三级网格管理模式,实现了“党员沉下去、民意浮上来、服务强起来”的目标。根据在职党员的兴趣爱好、职业特长和社区需求,设岗定责,梳理制定党员服务项目,组织在职党员认领服务项目222个。广泛开展“阳光扶贫”行动,由社区对辖区贫困居民、边缘户进行全面摸排,共建单位结合自身资源优势认领帮扶家庭,双方共同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建立救助台账,明确帮扶计划,90户城市困难家庭结成帮扶对子,不断提升城市困难群众生活水平。

志愿行动一线,奏好服务“贴心曲”。立足于“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办实事”,组织各社区先后创建了 “7110志愿者便民服务工作站”“四点半课堂”“孔子学堂”“901画室”“爱心敲门组”等精准化服务模式,形成了“一社区一特色”的志愿服务品牌。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有战斗力的党员队伍”为宗旨,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努力践行“群众吱嘴、我们跑腿”的服务理念,主动走进社区的大街小巷,深入辖区困难党员、老党员、残疾人、低保户等弱势群体家中,提供家政服务、家电维修、法律咨询、职介服务、医疗保健、社会治安等12项便民服务,充分调动党员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截至目前,先后开展爱心党费、为农民工党员送清凉、为敬老院老人理发等志愿服务活动100余场次,受益群众达5000余人。在特色实践中引导社区党员主动亮“绝活”、干实事,找到了努力方向和干事平台,推动党员志愿服务从完成工作任务向党员自我需求的转变。满达社区党支部携手共建单位百余名党员志愿者共同开展《美丽乡村我行动》活动、长山社区开展的《清洁家园,助力脱贫攻坚》等活动,引导带动员广大党员尽义务、做奉献、树形象,不断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实现了服务群众零距离。

三治融合一线,奏好民生“暖心曲”。积极打造特色自治,为实现“共建、共治、共享”,广泛推行“党建+棚改”“党建+创城”“党建+维稳”“党建+整治”等“党建+”社会治理模式,协调旗人民医院开展“义诊社区行”活动,定期为社区老人和妇女提供免费体检;联合旗公安局、司法局深化“平安阿右旗”行动,及时化解矛盾纠纷;配合旗住建局推进“棚户区改造”工程,主动参与拆除危旧房屋工作。深入开展“结对共建诚心、服务居民热心、扶贫帮困爱心、开展活动细心、倾听意见耐心、居民居住安心”为主要内容的“暖心”服务,各社区打造出了“红色港湾”“社区邻里节”“微心愿”等特色鲜明、丰富多彩的服务品牌。完善“助老助残助困”工作,联合“两新”党组织,大力实施“爱心品牌”工程,建立“爱心餐厅”“爱心超市”“爱心理发店”,不断加大对社区弱势群体的救助服务。同时,以打造特色党小组为引领,成立了19个特色党小组,引领社区居民积极参加社区及社会各界文体活动,丰富党员群众业余文化生活,党支部的核心作用得到进一步彰显。

共创和谐一线,奏好社区“连心曲”。以基层组织标准化建设为抓手,积极争取驻区单位的人才、经费、场地、信息等资源最大限度的向社区倾斜,先后为各社区配备了室内电子显示屏、电脑、电视、健身活动器材等基础设施,拓展了社区“一厅六室”功能。在发挥现有“萨吾尔登舞蹈队”“江格尔弹唱团”“老年木兰拳协会”等18个文艺团体作用的基础上,创办 “手拉手”课后辅导站、民族乐器培训班,邀请赋闲在家的退休老干部、学校教师义务授课,搭建起社区联系帮扶贫困、留守、流动儿童的平台;打造社区法务室、反邪教警示教育基地,定期开展警示教育活动,推动“和谐家园”建设;各社区妇女之家分别展示沙画、手工编织、蒙古族刺绣、阿拉善文创产品等四大类百余件展品,为擅长特色手工艺品制作的居民提供产品展卖平台,开辟了社区居民转产就业新途径。(文/张斌忠)

[责任编辑:孙慧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