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晨的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里,老人在“银龄课堂”挥毫泼墨,孩童在“萌驼益家”传承非遗,外卖小哥在“暖心驿站”给手机充电……这幅热闹景象的背后,是阿拉善右旗创新“社区合伙人”机制,凝聚多元力量共绘基层治理同心圆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阿拉善盟阿拉善右旗以党建为引领,通过搭建合作平台、创新服务模式、完善联动机制,汇聚机关单位、企业商户、社会组织、居民群众等“合伙人”力量,推动基层治理从“独角戏”向“大合唱”转变,奏响了共建共治共享的和谐乐章。
党建引领筑平台,把“散沙”聚成“合金”
“以前社区想搞活动,缺人缺钱缺资源,现在有了‘合伙人’,共建单位齐心协作,难题迎刃而解。”巴丹吉林镇团结社区党支部书记付莎莎道出了“社区合伙人”机制的核心密码。
阿拉善右旗始终把党建引领作为“合伙人”机制的“定盘星”,通过建强组织体系、完善制度保障,让各方力量拧成“一股绳”。着力构建“旗委统筹+镇党委推动+社区党组织落地”的三级联动体系,将机关单位、企业、社会组织等融入基层治理“朋友圈”。在“社区合伙人”集中签约暨共建共治共享启动仪式上,多家单位现场签约,以契约的形式对共建内容、形式和责任进行了明晰,形成“多元主体入格,共建共治共享共发展”的新局面。这种“党组织搭台、合伙人唱戏”的模式,让资源跟着需求走、服务围着群众转,持续推动服务向多样化、优质化、专业化转变。
精准对接解难题,让“需求”遇上“供给”
“独居老人王奶奶家的水龙头坏了”“小区充电桩不够用”……这些群众眼里的“小事”,恰是治理的“大事”,也正是阿拉善右旗以机制创新推动“合伙人”服务精准落地的缩影。
阿拉善右旗创新“居民点单、社区派单、合伙人接单”服务链,让供需两端精准“握手”。长山社区的“驼乡敲门人”志愿服务队,是“接单”服务的生动注脚。这支由网格长、医生、退休教师、热心邻里等50余人组成的队伍,坚持“每天敲门问一问”。近两年来,累计关爱老年人1500多人次,帮扶弱势群体2800多人次,把“陌生人社会”的隔阂,变成“邻里守望”的温情。满达社区则通过“微心愿”认领,让“需求清单”变成“成果清单”。满达社区党支部书记拿着走访记录,在共建单位对接会上一一“派单”:旗总工会接下“为未就业人员送技能培训”,物业公司认领“修复小区健身器材”,爱心企业承诺“资助6名困难儿童”。年底盘点时,20多个“微心愿”全部兑现,居民满意度达98%。正如社区居民所说:“以前反映问题等回信儿,现在‘合伙人’上门给办理,这效率真给力!”
品牌赋能延触角,将“服务”暖到“心坎”
“不同社区有不同的‘脾气’,治理不能‘一刀切’”巴丹吉林镇党委委员、组织委员陈慧的话道出了基层治理的精髓,亦是阿拉善右旗“一社区一品牌”模式探索的生动写照。
阿拉善右旗立足各社区实际深挖特色资源,聚焦“一社区一品牌”模式,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基层治理新路径,让社区成为居民幸福生活的温馨港湾。泰隆社区的“萌驼益家”是孩子们的“快乐驿站”。这个由“四点半课堂”升级而来的项目,联动学校、工会、妇联等“合伙人”,为留守儿童提供课后辅导、兴趣培养等服务,志愿者们带着孩子绘沙画、学非遗,累计开展“六育”主题活动300余场,500余名孩子在这里找到“第二个家”。正如参与项目的在职教师刘晓芳所说:“看着孩子们从腼腆到开朗,就知道这件事做对了。”团结社区的“驼乡五色党群微家”则像一道彩虹,把服务分成“五色线”:金色党群线链接共建单位资源,红色先锋线组织党员志愿服务,橙色关爱线帮扶特殊群体,绿色文化线开展文艺活动,蓝色监督线收集群众意见。“小板凳宣讲队”就是绿色文化线的“明星”,宣讲员用“方言俗语”解读党的惠民政策,讲清讲透“六句话的事实和道理”,今年以来,累计开展宣讲30余场,吸引千余人参与,让党的声音“飞入寻常百姓家”。阳光社区的“阳光服务进万家”更显多元:“石榴籽书角” 促进民族团结,“红色物业”化解邻里纠纷,“阳光之声”广播播报惠民政策,真正实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
机制护航促长效,使“做法”变成“制度”
以前是“政府干、群众看”,现在是“大家想、一起干”,阳光社区居民孙阿姨的话不禁让人感慨,基层治理的活力,藏在多元主体的协同里,躲在服务群众的细节中。
让“社区合伙人”走得远,靠的是机制护航。阿拉善右旗通过“考评激励、资源共享、反馈改进”三招,确保合作有活力、服务不打折。积极建立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和党员常态化参与社区治理机制,推深做实在职党员“双报到双服务双报告”工作,组织1269名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社区为每名党员建立服务档案,依据职业特长与社区需求进行匹配,激发党员参与社区治理的活力。积极有效打破机关单位与社区之间的资源壁垒,构建起“需求清单、资源清单、项目清单”三张清单对接机制,由社区“牵线搭桥”促成精准匹配,这种“社区吹哨、单位报到”的资源联动模式,让原本分散的服务力量形成了治理合力,让“被动参与”变成“主动作为”,旗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说:“以前是社区等着党员来,现在是党员主动问‘有啥能做的’。”
如今的阿拉善右旗,“社区合伙人”的队伍还在壮大,从机关干部到快递小哥,从企业老板到离退休干部,越来越多的力量汇入基础治理洪流。这股力量,正让各个社区的笑声更甜、邻里关系更亲、发展底气更足,在基层治理的画卷上,续写着“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新故事。(阿拉善盟阿右旗委组织部 仲博)
[责任编辑:王伟 校对:孙慧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