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新时代干部教育培训的宏大叙事中,如何让理论教育更加系统深入、党性教育更加触及灵魂、能力培训更加精准高效?通辽市委党校以深化教学改革的生动实践,为破解这一时代命题提供了富有启示的“通辽方案”。其探索核心,在于以系统思维重构干部教育生态,激活了为党育才的“一池春水”。
立根铸魂 筑牢政治培训的“承重墙”
党校姓党,是干部教育培训的生命线。通辽市委党校深谙此道,将“一个中心、四个方面、三个重点”的“1+4+3”教学布局作为根本支撑。这一布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系统整合理论教育、党性淬炼、履职能力与知识更新,并聚焦党建、民族工作、内蒙古实践三大关键领域。这不仅是课程体系的优化,更是对新时代干部核心能力图谱的精准描摹,让信仰之基在系统性学习中越筑越牢,让党性修养在触及灵魂的教育中愈发纯粹。2024年实现了基本培训人数翻番的目标,截至今年6月,已举办各类班次36期,培训学员3000多人次,年内实现应训尽训的目标已成定局,印证了政治引领与教学布局科学化深度融合的生命力。
知行合一 锻造能力养成的“全链条”
干部教育培训的生命力在于与实践同频共振,通辽市委党校的创新突破点,正在于打破“课堂”与“现场”的壁垒。课堂讲授求“深”,突出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核心课程引领,坚定不移地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干部教育培训的主课、首课和必修课,创新构建“总论+分论+专论”的模块化课程体系,重点强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关于“党建篇”“民族篇”“内蒙古篇”“改革篇”等内容的培训深度与广度。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主题主线,设置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性教育、履职能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五史”教育以及通辽市情等教学单元,200余讲专题课程形成理论武装矩阵;实践教学求“活”,积极推进教学内容从课堂向实践延伸,设计并引入一系列富有吸引力和实效性的实践教学环节。组织学员首次走进科尔沁区人民法院,现场观摩庭审,直观感受法治的威严与力量。组织学员参观通辽市廉政建设教育基地及通辽市监狱,通过鲜活案例进行深刻的警示教育和党性洗礼。在西辽河展厅,引导学员深刻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多元一体”格局的独特魅力,深入探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组织学员探访哈民遗址,在与远古先民的“跨时空对话”中,深刻体悟科尔沁文化的深厚底蕴与时代价值。在主题党日活动中,组织学员前往烈士陵园缅怀革命先烈,教育引导学员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围绕市委中心工作,采取教师命题和学员选题的“双向选题”方法确定小组调研课题,深入各旗县市区开展“解剖麻雀式”的实地调研,推动理论学习与解决通辽发展中的实际问题紧密结合,有效提升了学员运用理论分析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从法院庭审观摩到廉政教育基地警示,从西辽河文化体悟到哈民遗址探访,学员在沉浸式体验中深化对“多元一体”中华文明的理解;问题导向求“实”,围绕通辽发展典型案例打造12门本土精品案例课,采用“双向选题”引导学员深入基层“解剖麻雀”,推动理论学习直击发展痛点。这条“理论—实践—问题—能力”的闭环链条,正是干部教育供给侧改革的精髓,让所学即所用、所用即所急。
教学相长 激活双主体互动的“能量场”
通辽市委党校深刻认识到,优质教育是“教”与“学”双向奔赴的过程,其改革着力点在于构建多元互动生态。坚持理论讲授与领导报告相结合,在扎实开展校内教师理论讲授的基础上,特别注重发挥领导报告在帮助学员把握全局、理解政策、提升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能力方面的积极引领作用。坚持加强“专职教师+兼职教师”的双师队伍建设,对兼职教师进行动态管理,使兼职教师队伍稳定在100人左右,今年市直部门以及区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校授课达105场,让懂理论的人讲理论、有实践经验的人讲经验、会方法的人教方法,有效拓宽了学员的理论视野和实践思路;坚持单元教学与课堂配套研讨相结合,围绕每个教学单元的核心内容精心设置研讨主题,组织了44次专题研讨。学员结合自身学习感悟和工作实际,进行深入的思想碰撞与经验交流,相互启发,形成了“同题共答”解决实际问题的良好氛围。坚持日常教学与晚间互动研讨相结合,在一周以上的班次教学安排中,每周固定利用周一至周四晚间,开展“双自学+双研讨”互动式教学。以青干班为例,在为期3个月的培训中开展了23次互动式研讨并成功引入“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有效提升了学习的深度与广度。坚持“教师+学员”共同讲相结合,通过推行“教师+学员”互讲互学模式,鼓励学员走上讲台、分享经验、碰撞思想。以青年干部培训班为例,培训周期内不仅精心组织了1次学员论坛等常规教学活动,还开展3次“教师+学员”深度交流,组织开展1次结构化面试模拟和1次学员辩论赛,并结合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创新性地举办了“我为党校教学献一策”师生“面对面”,增强了学员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着力提升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坚持理论教育与党性分析相结合,通辽市委党校积极探索全周期、全链条党性教育模式,3周以上的班次在党性教育单元普遍设立党性分析环节,并将学习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作为一项硬性要求实现主体班培训全覆盖。坚持线上线下学习培训相结合,依托权威系统课程资源夯实学员理论基础,积极整合引入“北疆云讲堂”“DeepSeek”等国内优质在线学习资源,及时将最新政策解读、前沿理论动态和鲜活实践案例融入教学。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与班级文化建设相结合,精心打造“半小时晨读”品牌,引导学员“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在潜移默化中强化理论武装与党性自觉。针对青年干部培训班,积极组织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学员自发创作了富有班级特色的班徽、班歌和班训,激活了学员作为学习主体的内驱力,使课堂真正成为思想激荡、能力淬炼的熔炉。
夯实根基 激发人才强校的“源动力”
通辽市委党校始终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多措并举锻造一支政治强、信念坚、业务精、作风正的高素质专业化师资队伍。优化引育机制,夯实人才基础。通过公开招聘、人才引进等方式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实施《新入职青年教师素质提升行动方案》,通过“铸魂、强基、赋能”系统培养,助力青年教师健康成长,为党校事业发展储备力量。提升综合素养,增强履职本领。突出政治锻造,确保教师队伍政治过硬。通过大力支持教师在职读博深造、进修访学与挂职锻炼等方式,搭建理论与实践、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立体化成长平台,全面提升教师的综合履职本领。创新培养模式,激发队伍活力。深入实施教学质量提升行动,建立2个“名师工作室”,加强对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使他们迅速脱颖而出,坐正席、挑大梁,营造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同时,积极发挥名师的示范引领,建立副高以上职称教师和新入职教师帮扶机制,量身定做帮扶方案,实现精准帮扶。健全管理体系,强化正向激励。出台《中共通辽市委党校(行政学院)教学奖励办法》等教学管理制度,完善教师管理与考核评价机制,严把政治关、师德关、能力关。制定《中共通辽市委党校(行政学院)科研资助办法》等科研激励办法,鼓励教师潜心治学、勇于创新,以高质量的教学科研成果,践行为党育才、为党献策的初心使命。
通辽市委党校的探索揭示:新时代干部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必须紧扣“为党育才、为党献策”的初心,以系统性改革推动政治性、实践性与互动性的深度耦合。唯有筑牢信仰根基、贯通知行血脉、激发教学活力,方能源源不断培养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执政骨干。这份来自北疆的实践智慧,对干部教育培训体系创新而言,恰似一泓激活春水的源头活水,映照着中国式现代化征程上干部教育工作的崭新图景。(王秋霖 姜占新)
原文链接:
[责任编辑:王伟 校对:孙慧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