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科研创新到人才培育,从成果转化到疫情攻坚,他以科技为刃,在祖国北疆筑起布病防控的坚固防线,为守护祖国北疆生态安全、推动畜牧业高质量发展交出了亮眼答卷。他就是自治区先进工作者、内蒙古民族大学免疫学教研室主任翟景波。
突破技术瓶颈,精准防控触手可及
布病作为全球高发的人畜共患病,曾因传统诊断方法无法鉴别野毒株与疫苗株、检测效率低等问题,成为牧区防控“卡脖子”难题。翟景波带领团队历时多年攻关,突破性研发“血清血细胞同步检测技术”与“胞内菌核酸高效释放技术”,两项技术不仅斩获PCT国际专利与国家发明专利,更实现了布病急慢性分期的精准诊断,让“一病同治”成为历史。
更值得关注的是,其团队开发的核酸检测试纸条,仅需一碗白开水,30分钟,即可在现场完成检测,推动大规模筛查从实验室走向牧区一线。在治疗领域,翟景波首创蒙西药联合调节免疫疗法,通过黄芪多糖研究实现慢性布病患者临床治愈,相关成果发表于SCI期刊,为全球治疗提供新思路。
培育防控尖兵,让学术薪火代代相传
“防控事业要后继有人,人才培养是根本。”翟景波依托自治区重点实验室等平台,推动“基础医学”硕士一级学科建设,构建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近三年,他累计开展本科生实验室培训超50次,指导硕士研究生发表SCI论文数十篇,其中最高IF达20.693。
在翟景波的悉心指导下,团队屡获佳绩,获国家奖学金1人次、“互联网+”国家级铜奖1项、“挑战杯”自治区金奖2项,在全国免疫学会等平台作口头报告4次。“带着学生跑牧场、做实验,就是要让他们在一线摔打成长。”翟景波说。这支“青年军”正成为布病防控的新生力量。
推动成果落地,让科研成果惠及民生
“科研不能锁在抽屉里,要变成牧民手中的‘防控利器’。”翟景波团队推动检测试剂盒等3类产品获国家及欧盟认证,在黑龙江、内蒙古等地医院应用,累计检测临床样本超4400例,检出效率提升30%。在兰州兽医研究所疫情溯源中,其技术精准锁定A19疫苗株感染源,为疫情处置提供关键支撑。
为扩大技术辐射面,翟景波率队4次参加自治区级成果推介,亮相蒙古国博览会、青岛国际展会,让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更广阔的防控战场。
攻坚重大专项,让北疆防线更加牢固
作为内蒙古科技重大专项完成人,翟景波团队在布病高发县开展“检测-治疗-疫苗”综合防控示范,通过精准鉴别毒株、推广蒙西药联合疗法,使项目区人畜发病率下降超50%。该项目填补自治区多项技术空白,为全国布病防控提供了可复制的范本。
从科研到临床,从草原到实验室,翟景波始终坚守“守护北疆生态安全”的初心。正如他在获奖时所说:“先进是荣誉,更是继续冲锋的号角。”这位扎根草原的科研工作者,正带领团队向“零布病”目标进发,用科技力量筑牢祖国北疆生态安全屏障。(记者 韩云玲)
原文链接:
https://epaper.tongliaowang.com/paper/pc/content/202505/14/content_36355.html
[责任编辑:杨旭英 校对:任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