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过去家里小家电一坏,基本就只能扔了。为啥呢?修理铺越来越少,修起来费用也不划算。可如今,包头市东河区南圪洞街道南龙王庙社区来了一支‘巧匠’队伍,还定期帮我们修小家电。原本要扔的东西又能接着用了,大家心里都乐开了花!”家住工业路外贸楼的寇大爷满脸笑意地说。
南圪洞街道南龙王庙社区党委积极响应全市打造社区党群服务新场景、构建优质生活服务圈的工作要求,紧紧围绕居民身边的“小修小补”需求,不断拓展党群服务场景。通过引入社会组织,让修鞋、配钥匙等便民服务规范有序地重回百姓生活,以“社区党委+社会组织+居民群众”协同共治理念,推动社区服务精准化、基层治理精细化、邻里关系和谐化,切实将党建“软实力”转化为基层治理的“硬支撑”。
问“需”于民搭平台,“小服务”撬动“大民生”
社区党委考虑到辖区老年人口多、日常维修需求旺盛的实际情况,通过日常入户走访、民情恳谈会等多种方式,广泛收集居民的维修需求。依托“五社联动”机制,引入包头市“乐修匠”公益组织,共同在小区党群暖心活动室打造“小修小补”便民服务点,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便捷服务。每月定期举办“爱邻公益日”活动,提前发布通知,让居民清楚知晓活动内容,从而有针对性地前来寻求修补服务。每到活动日,缝补、磨刀等各类“小修小补”从业者齐聚理想嘉苑小区党群暖心活动室,为居民排忧解难。此外,社区党委还创新推出“群众点单—社区派单—‘乐修匠’接单”的服务模式,居民一旦有维修需求,能第一时间反馈给社区,由社区整合梳理这些需求后,不定期组织“乐修匠”公益组织,免费为居民提供水管维修、电路检修、门窗加固等高频率的“小修小补”服务。截至目前,社区与“乐修匠”公益组织已联合开展活动50余次,累计解决居民家电维修问题230余件,疏通水管30余次,磨剪子、磨刀800余把。通过“微服务”传递“大温暖”,把便捷服务实实在在地“搬”到了居民身边。
问“技”于民建队伍,“身边人”变身“好帮手”
社区党委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在引入专业社会组织的同时,通过“线上+线下”多维度招募,深入挖掘辖区党员、居民的特长,建立社区“能人库”,并组建起水电维修、家电保养等互助小组,常态化开展家门口的“小修小补”服务。目前,互助小组已开展上门服务75次,成功解决群众身边的急难问题200余件,真正形成了“专业服务精准补位、本土力量深度参与”的志愿服务工作格局。同时,社区党委积极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引导在职党员加入“乐修匠”团队,通过开展“在职党员领岗位”“在职党员践承诺”等活动,充分调动他们参与社区服务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就在不久前,吉泰佳园小区部分楼栋下水管道堵塞,社区党委迅速响应,第一时间与“乐修匠”公益组织制定疏通方案,并联合小区物业、互助小组成员协同作战,形成“社区党委+公益组织+小区物业+互助小组”多方联动的工作模式,及时化解了居民的困扰,赢得一致好评。
问“效”于民暖民心,“小活动”承载“大能量”
为了给辖区居民群众提供更精准、更全面的服务,社区党委将“乐修匠”项目纳入全年党建工作任务清单,并结合入户、巡街等日常工作,积极开展居民需求摸排行动,建立“一户一档”需求清单,并根据实际情况动态更新“乐修匠”服务重点,真正做到民有所需、我有所应。积极延伸服务触角,联动辖区单位、社区卫生站、“乐修匠”等社会组织,每月定期举办“匠心服务日”公益市集,为居民免费提供家电维修、磨剪子磨刀、血压血糖检测等“一站式”便民服务,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尽享幸福与便捷。自引入“乐修匠”社会组织以来,社区为老百姓算了一笔“幸福账”:通过组织各类活动,居民的旧家电平均“延寿”3-5年,维修响应时间从以往的48小时大幅缩短至12小时,家中跑冒滴漏等问题能及时得到解决。“现在,社区12345服务热线工单投诉率都下降了70%。逐渐回归的‘小修小补’服务,让百姓生活更有温度,也让社区治理更具温情。”社区书记王维廷感慨地说。(包头市东河区委组织部 郭小蕾 孙雨昕)
[责任编辑:任丽华 校对:杨旭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