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乌兰察布市凉城县牢牢把握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底线”,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在乡村振兴中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为聚焦聚力完成好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两件大事”,贡献凉城“五个振兴”力量。
始终坚持党建引领,以“产业振兴”推动乡村振兴。把党的领导、党的建设、先锋模范作为产业发展的定力、动力、活力,形成“一粮两牛一旅游”主导产业。创建“凉城旱粮”区域公共品牌,田也杂粮、厂贡梁小米、永兴豆腐等传统品牌逐渐起色。实施“奶业振兴行动”,落实落细自治区奶业振兴政策和自治区“奶九条”,全县奶牛、肉牛产业集群成势,推进现代奶业基地南区建设,把凉城县打造成内蒙古主要奶源基地。从农牧业产业链条延长情况来看,目前鸿茅药业、田也杂粮、忘形农业、蒙帝乳业等农牧加工产业发展相对较好。紧紧围绕凉城县打造“全域全季”旅游示范县目标,依托岱海旅游区、温泉冰雪小镇、二龙什台国家森林公园、绥蒙革命纪念园等旅游资源,做大做强旅游产业和旅游经济;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重点发展乡村民宿,开发特色采摘、老居怀旧、亲子互动等体验式多元乡村旅游项目。以奖补形式,引导、鼓励和支持有劳动能力脱贫户、监测户自主发展特色产业。全县16家企业入驻自治区政府采购电子卖场乡村振兴馆,18家企业特色产品汇编成册。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动力引擎,2022年10万元以上村集体经济村达90个,力争通过努力使130个村集体经济项目全部达10万元以上。
始终坚持党建引领,以“人才振兴”推动乡村振兴。以抓好党建作为全面提升党员干部能力素养的切入点、发力点、结合点,不断在“引才、育才、用才、留才”上下功夫。深入开展“三服务一引进”专项行动,通过“选派+培训”“支教+听课”“助力+义诊”为乡村振兴插上腾飞翅膀。重点选好用好第一书记、选调生、大学生村官等各类人才,特别是今年创造性实施“人才九诀”,突出人才政治引领,强化人才走访制度,构建人才工作新格局,完善人才流动、评价机制,创新人才引进方式,注重人才助力乡村振兴,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推动人才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加强人才服务保障。近日扎实开展“组团式帮扶”“专家服务基层”,为全县乡村振兴注入人才动力。乌兰察布市选派5名干部挂职凉城县5个乡镇党委副书记,选派2名干部挂职凉城县2个乡镇副镇长,助力乡村振兴。加大对干部理论知识和业务能力的培训力度,培养符合县情村情“土专家”。组织开展实用培训,1名村党组织书记参加全国乡村振兴主题培训。1名村党组织书记入围全区“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先进个人”,有效激发其务实肯干、担当作为的内生动力。以乡村振兴作为选拔干部“比对尺”,激励干部在干事创业中奋勇争先。
始终坚持党建引领,以“文化振兴”推动乡村振兴。着力推动党建与文化互促互融,促进全县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打造县乡村三级无缝衔接的群众文化活动阵地,有力保障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的顺畅开展。不断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活动。因地制宜推广运用“清单制”“积分制”管理,提升管理村级事务能力。开展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推选活动,推进乡村移风易俗工作,充分发挥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禁毒禁赌会等群众组织作用,弘扬传统美德,让新时代文明新风深入人心。加强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和文体广场、文化舞台建设,实施农家书屋提升工程,组织开展秧歌、社火、广场舞等群众喜闻乐见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提升农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把农家书屋作为丰富农民文化生活、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步伐的重要载体。通过开展政策宣讲、经典诵读、电影放映、文艺汇演等形式多样、群众参与面广的文化活动,极大地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始终坚持党建引领,以“生态振兴”推动乡村振兴。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党建为引领,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一湖两海”重要指示批示精神,黄河清流正式汇入岱海湖,逐步形成万亩红柳、万亩芦苇、万亩碱蓬、万亩草原“四个万亩”景观。发力于林长制“党政同责”,推动林草覆盖率、森林覆盖率位居内蒙古自治区前列、乌兰察布市第一,绿色成为凉城最靓丽名片。按照“支部主导、党员示范、群众参与”思路,紧盯“三清一改一提升”,对农村生活垃圾、畜禽养殖粪污、农业生产残膜进行清理,改造农村户用厕所和公厕,对影响农村人居环境的不良习惯逐步引导改变,不断提升乡村“颜值”。形成人居环境整治“一做两建三举措四落实”工作机制,持续做好群众宣传动员工作,建立专业化保洁队伍、环境卫生常态化保洁制度,持续抓好村庄基础设施完善建设、村庄残垣断壁和旧房危房改造、农村厕所革命三项举措,落实环境卫生巷长制、干部划片包抓制、党员设岗定责制和垃圾分类收集制。打造国家级乡村振兴示范村5个、市级示范村4个,被评为全国第五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
始终坚持党建引领,以“组织振兴”推动乡村振兴。把坚强党的组织体系作为实现党的全面领导,落实乡村振兴任务的基础和保障。创建县级“最强党支部”52个,占比44.8%;创建市级“最强党支部”示范点2个,县级“最强党支部”示范点8个,县级“最强党支部”示范基地2个;动态整顿软弱涣散村。健全“村党组织-网格党小组、党支部-党员联系户”的村党组织体系,延伸“农村党员先锋户”工作触角。深化基层党建“亮晒比”创先争优行动、“擂台比武”活动,亮身份亮任务亮职责,晒成绩晒亮点晒差距,比贡献比进度比位次。选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和村“两委”班子成员,选派132名干部担任驻村第一书记,选举产生779名村“两委”干部。依托“一村一名大学生”项目,推荐89名村“两委”干部和村后备干部提升学历。抓好换届后乡村两级班子建设,重点梳理分析村干部特别是“一肩挑”的素质提升、履职尽责情况,并进行动态调整。规范村级党组织“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组织生活会和民主评议党员等制度,为乡村振兴赋能。把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工作情况纳入乡镇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内容,推动领导干部聚精会神抓好乡村振兴工作。(乌兰察布市凉城县委组织部 曲潇庭)
[责任编辑:王伟 校对:孙慧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