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坚持将“选派、培养、监督、保障”四条工作主线有效衔接,确保“第一书记”选得对、下得去、融得进、干得好,以矩阵式合力扎实推动驻村“第一书记”发挥“领头雁”作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建立一个人岗相适的“储备库”,实现“选”优派强
赛罕区以学历高、干事意愿强、组织领导能力好、专业技能过硬为标准,经过个人申请、所在单位党组织推荐和区委组织部审核把关等程序,将全区直属机关单位符合条件人选及时入库,建立由118名优秀干部组成的“第一书记”人选库。区委组织部深入各镇、涉农街道开展调研摸排,确定乡村振兴示范村1个、乡村治理示范村9个、乡村振兴帮扶村3个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任务较重村9个,考量年龄、学历、技能等方面因素,从人选库中精准筛选出与目标村现实条件相匹配的“第一书记”22名,解决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学历不高、专业知识储备不足、带富能力不强等问题。
形成一条全面系统的“培训链”,精心“培”根育苗
探索形成以任前培训、跟踪培养、岗位锻炼为一体的“培训链”,提高“第一书记”的工作能力和政策水平,保证履职质量。采取以会代训形式,精心组织开展“第一书记”任前培训班,将“第一书记”职责任务、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等内容列入培训课程,帮助“第一书记”创新思路、提高理论能力。定期组织“第一书记”开展工作学习交流,通过参观示范村、观看专题影片、开办专家讲座等形式,以“田间课堂”“电影课堂”“实景课堂”等创新模式实现跟踪培养。加强实践锻炼,走村入户掌握村情民意,参加村党组织会议、村级事务,组织有经验的村干部、老党员进行“传帮带”,不断提高其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织密一张责任严实的“监督网”,定期“查”漏补缺
赛罕区探索形成“1+3+2”第一书记管理监督考核体系。以一个“人选库”为依托,严格落实属地管理,不定时督查“第一书记”的驻村情况、履职情况、工作成效,坚决杜绝“走读式”驻村,建立工作台帐,实时更新细化“人选库”内容。将任前培训、跟踪培养、岗位锻炼三个内容完成情况纳入考核范围,严格考勤制度、请销假制度、工作例会制度,及时调整工作表现差、工作绩效不明显的“第一书记”。用好两张表,严格落实工作日志制度和定期报告制度,组织驻村干部填写《驻村干部工作鉴定表》,由村党组织、镇(涉农街道)党(工)委做好驻村干部工作鉴定。对驻村工作队的定期工作总结进行评估,将鉴定表和评估表统一存入驻村干部个人档案,为将来干部选拔使用提供依据。
提供一份后勤完善的“保障险”,暖心“护”航续能
建立完善后勤保障机制,在原有工资待遇不变的基础上,保证“第一书记”驻村的基本工作生活条件,提供工作和生活必需品,为“第一书记”定期体检,办理任职期间人身意外伤害险,给予生活、交通、通讯补贴,及时帮助解决其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实际困难。经常性开展谈心谈话,了解驻村干部的思想动态,帮助其理清工作思路,倾听其意见建议,疏导不良情绪,增强“第一书记”服务农村发展的能力和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决心。全面考察“第一书记”驻村期间表现,将表现突出的“第一书记”优先纳入选拔任用事业,持续激励“第一书记”担当作为。
[责任编辑:王伟 校对:孙慧南]